試解「突如其來有心跳感覺」 — 港版《大叔的愛》考察報告
說港版《大叔的愛》,很多人講過同性戀和 BL 的角度,但最觸動到我的反而是重拾「睇(香港)電視嘅樂趣」。說是考察報告,考察對象好似是自己作為觀眾的探問,多於電視劇本身。Mirror 出道已經 2、3 年,但我一直無感,進入不到男團的世界,也不喜歡「白臉紅唇」的化妝。今次完全免疫力失效,全程投入港版《大叔》的氛圍。Why?無故入坑的人好像不只是我一個,叫我好想試解這份「突如其來有心跳感覺」從何而來。
幾年前,我看過日版《大叔的愛》,但一直沒有看港版的打算。知道 ViuTV 會改編,見到演員名單,很快就判定是另一個推銷 Mirror 的產品。那麼多日劇,為何偏偏選中「大叔」?就像之前《男排女將》也有人說是為前甲一隊員的 Ian 度身訂造,今次又為誰呢?港版《大叔》首播之後,我起初都完全沒有注意到,直至見到口碑不錯才開來看。然後,我發現……
——
(1)在地化改編
日版港版劇情主線雖然無大分別,但看起來不會悶。在地化處理起著關鍵作用。我相信好多香港人都聽得明簡單日文,但林遣都的「ずるい」同 Anson Lo 嘅「你真係好仆街」聽起來是有分別的;當然少不得更廣傳的「巨鵰」同「大支野」。
廣東話是母語,廣東話對白始終有種好貼近,好順耳,好易入口,好舒服的感覺,聽到自然會笑:一來是內容惹笑;二來是你覺得好貼地。大家說著同一種語言,比較有「劇中人似身邊人」的錯覺,好 close。
正如之前好多人讚 Pixar 動畫字幕翻譯得好,夠貼地。翻譯得你明,google 都做得到;但要譯到你叫絕,翹起嘴角會笑,已經不只是文字上的翻譯,而是在地化改編(localized adaptation)。
(2)戲裡戲外共歷感
《大叔》還帶給我一種久違的「共歷」感覺。以前睇電視都會有這份「共歷感」,尤其實況處境劇中很常見。一套劇日日播,以實時的香港做背景,觀眾好容易有種錯覺,覺得自己同劇中人物置身同一個虛構與真實重疊的時空。
港版《大叔》劇中有花姐,又有《造星》選拔(現實中《造星4》又正在 casting),田田沖涼唱「焫焫焫焫焫焫著」,同觀眾生活的語境重疊,模糊電視框內框外的世界,令人看得更投入。
要說港版《大叔》戲裡戲外玩得最盡的,一定要數 7 月 10 日「田牧」現身海港城。夾正播映期,現實中是 Anson Lo 同 Edan 著住同一個 brand 的衣物出席品牌活動,但看起來的效果似是劇中的阿田、阿牧情侶裝拍拖拍到海港城。加上,二人在鏡頭前繼續又攬又錫,惹人聯想到「戲中人物走到現實」。
——
雖說是改編,但港版《大叔的愛》不光是內容翻譯,甚至營銷方法也參考了其他日劇。就如片頭的「大叔舞」,典故顯然是出自「逃恥舞」。ViuTV 這次「改編」不只是移植一套日劇,同時亦吸收日劇製造迴響的方法。給觀眾這份「突如其來有心跳感覺」很可能是用心經營的結果,並非偶然。
由《自肥企劃》到港版《大叔》,我不期然設想:香港人(尤其 80、90 後那一代)多久沒有看香港電視節目?老早就哈韓、哈日、哈台,哈了十幾廿年,吸收充沛的外地文化養份。恍似,大家在外面學師很久,終於有機會在自己地方,嘗試造出又有區域眼光又有本地共鳴(glocalized)的節目。
誰說改編造不出經典?你看 1980年代,一個在不少人眼中香港流行文化頗為光輝的時代。當年也有很多流行的廣東歌原曲都是來自日本,《夕陽之歌》、《好歌獻給你》、《愛慕》……等等,現在它們都視為廣東歌的經典。如果,當年改編日本歌留下經典;今時今日電視節目借鏡日本(還有其他地方的經驗),會不會是一條新/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