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打工度假的歐洲工作模式
癲佬每次出差超過一個月,公司都會外聘一個顧問,幫忙打點機票、住宿、稅務、入境、交通、銀行帳戶之類的雜務。
作為客戶,在不同國家可以有非常兩極的體驗,而這種差異,又很能反映那個地方的工作文化。
Melvin 是我在亞洲的顧問,大小事務,無不周到。出差第一個禮拜,剛剛訂好四個月後的回程機票,他就已經主動找酒店安排好四個月後 late check-out。
Clayton 是我在北美的顧問,填完一千份表格後,還要三催四請,有次搞錯了我的銀行戶口和地址,把一萬多美金匯到了我的英鎊帳戶。
這些瑣事於我並不礙事,但在香港犯下這樣的錯誤,早就被投訴到人頭落地。
外國職場做事草率馬虎,港人初來肯定不習慣。歐洲街上店舖一般很早打烊,工作速度慢,地鐵火車壞車更孰等閒。但相反,不同於香港的機械式效能,此處服務業普遍更加善待員工,客服溫文有禮,更加注重人際交流。
亞洲式的高效率,「專業」背後的代價,其實直接聯繫到員工的壓力和過勞。
歐洲人普遍講究生活質素,不盲目窮追經濟發展,此中固然有文化成因。自二戰以來歐洲諸國推崇人權,許多西歐國家發展成為福利社會,故特別注重勞工權益。譬如說始於十九世紀的勞動節,工人倡議每日八小時工作,便得到許多歐洲工人階級響應。
按癲佬觀察,歐洲的生活,對於香港人來說其實非常接近打工度假。
以我自己為例,平日早上七點半開始工作,中午買個三文治邊吃邊看看新聞,下午有空到樓下健身房跑個步,下午五點半下班喝一杯,天氣好的話就踏單車,或者沿著泰晤士河走路,回家煮飯、看書、寫文、打機。週末時逛逛市集,看個電影,或者租個車到倫敦外的小鎮小休。每個月去一躺短途歐洲旅行。
在這邊例行體檢,醫生都會問我有沒有出現這些現象:下班後時時想工作、對上班恐懼、夜晚失眠、對工作厭倦、質疑生活意義,等等。這些徵狀,以前在香港時偶爾會有。
那時不知,過度高壓,對身心都有不良影響,嚴重的話可以導致情緒病。慢活的生活氣氛,長遠似乎較有利於健康。
(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