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之器》, 柳應廷

【文:港析戲迷】

對不起,也許是全世界最難說的一句話,但同時候,不論對於傷害人的人或是受了傷的 人,這句話也是具有治療的效果的,甚或,這一句的對不起也可以把宿命打破。 

柳應廷的《砂之器》,為樂迷帶來的視覺及聽覺的震撼,或許是因著歌詞跟 MV 畫面的吻合 ,使人更深的投入在那一份因母親的缺席而為兒子帶來的宿命感。的確,這使人透不過 氣來,因為,不同的畫面也驅使人不禁的在想,自己的原生家庭為自己帶來了怎麼樣的影響?到底,臍帶是否真的成為因果的樞紐?

或許,在年紀還小時,這份宿命感是更多、更深的存在。誠如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學者所 言,人的身份主要分為社會身份 (social identity) 和個人身份 (personal identity)。社會身份所指涉的是自身群體的所屬,以及該群體所賦予的價值意義,所以,在一個家庭內 的身份必然是在建構一人的社會身份。同時候,因著個人身份是強調由價值觀、信念及意義所塑造的身份,家庭為小孩所處最核心的場景,當中所被灌輸的想法、被對待的方式、被給予上的「價值」足以塑成他們的社會身份及個人身份,而他們若按此身份來繼續成長,其實也是必然在延續其家庭在「踐行」的信念及價值。由此,這不必然如歌詞所暗示,孩子的命運是被遺傳,而是被行動、態度塑成為跟自身差不多的樣子。 

「逃不掉命運,便承受,願能攜著手」、「逃不掉命運,便承受,恨仇喚起,別放手」,其實就 是在強調,即或已經經過那麼多年,作兒子的已經習慣了跟母親一起生活的節奏,亦默默的在承受那些跟母親生活中,習染而得的宿命,踏上一如母親般的足跡。驚訝的是, 他仍會與母親一起的面對生活中的高高低低,只是,他們在肉體上是親近的,但心靈卻是疏遠的。畢竟,在生活中,母子二人「仍像情侶,小紛爭鬥氣,吵吵鬧鬧」,或許,這也已 成一種常態了,每次的爭吵也在磨蝕彼此的信任及對彼此的感情。但是,這個兒子是否 真的是在做自己呢?他的社會身份及個人身份是不是被宿命而弄得很破碎呢? 

「望母親,突然白了首,其嶙峋雙手掬起,似個沙漏」,光陰荏苒,轉眼這個一直看似缺席 的母親已漸漸的老了,其老態逼使兒子也要對她另眼相看,更多的照顧她的需要。不但如此,從 MV 中,那些一直被母親珍而重之的照片;那些被母親好好消毒、清潔,兒子兒 時所用的奶樽,不但喚醒了兒子那個一直被埋藏了、被放輕了,被人愛錫的兒子的「社會身份」,這也喚醒了其「個人身份」,仇不再是他生命中的主旋律,「歡笑可篩走,寬恕篩不走」,說聲「對不起,讓愛永久」饒恕、抱歉的心才是建構他心靈及生命的核心。 

一聲的對不起,有人或會當作工具、手段,用以擺平事情、籠絡人心。但更多時候,這也 是因著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才會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中出現。而每每它的出現,卻可以 改變了這人跟那人在相處上的「宿命」,甚或,這可以打破一代延至另一代在生活、生存層面所出現的宿命,重新建構出一個人的社會身份、個人身份。聖經中,對耶穌說不起的人屈指可數,但耶穌卻不斷的助人跟別人說對不起,就如稅吏撒該,2結果撒該的社會 身份及個人身份也出現了改變,而他也打破了那個一直纏繞著他的宿命。或許,這就是 對不起的威力吧。 

那麼,今天,你願意跟人說聲對不起嗎? 

1「如臍帶 總飾演 因果的樞紐」

2 路加福音19章1-1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