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的個人成長
癲佬下海撈金融之前,曾經做過一年多初創公司。回想起來,那時學到的東西,比起在大企業當 MT 更多、更廣。
(一)
初創通常資源緊拙,所以工作比較獨立,開眼界的機會很多。那年剛畢業,便要管一堆大客戶,遊走於東南亞、中東、歐美,還要在菲律賓領一隊團隊設計新產品。
外人看起來或許很光鮮,但初出茅廬,壓力極大,中過的伏也不少。
例如說,最大的挑戰是要百份百以英文做工作語言,跟同事、老闆、客戶打關係。那時跟中東客開會,那濃過濃湯寶的口音,I shit you not,真的只聽懂三成。
然後就是職場管理術。怎麼以前唸 management 沒教過 manage 痴線的老闆?出差有什麼禮儀?怎樣隱藏年齡(很多文化會以年齡斷定對方資歷,所以年輕時的癲佬雖然人帥,但卻摸過不少門釘)?怎樣跟同事勾心鬥角?
還有怎樣跟外國同事調情?有一次有個歐洲同事,星期五一起加班到夜晚,然後跟我說她一個人很寂寞,問我要不要喝一杯。二十一歲純情的癲佬,fuck me,真的就只跟她喝了一杯,然後就趕著搭尾班車返屋企。
當然還有很多形形式式的障礙。不過對於事業發展和個人成長,其實大企業未必比小團隊優越。
大企業著重流程和分工,在投行裏做 IPO 就不會懂得二級市場,做 Salestrading 不會懂得 Marketing,做 Product Legal 不需要懂得 Litigation Legal 的工作。
相反,在一個小團隊裏工作,事事親力親為,學懂的是著手解難的創意和能力。
(二)
其實癲佬這種隨遇而安的心態,自小有之。
小時候父母放任主義,從來沒有要求我讀什麼書、玩什麼運動、學什麼音樂(除了中學為了追女生而苦學結他)。所以我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就是只會上網、打電動、讀小說的小毒撚。
癲佬這樣的成長路徑,很多人會覺得不太踏實,尤其是比起小時精通琴棋書畫,大學讀專科,畢業後直接當醫生律師或者在大企業平步青雲的尖子。
我也曾經有這樣的自我懷疑。
今天很多父母因為 FOMO(Fear of Missing Out)而刻意提拔孩子,發展多技之長,希望能入好學校出人頭地。這樣的心態,其實我們成年之後都沒有改變:上大學要念專科,找工作要做專業,發展技能要專精。相反,「炒散」就是浪費青春,不鎖定一條路徑就是沒前途。
但其實歷史上,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出身於複雜的背景,或者很晚才開始發展自己的本業。例如網球手費達拿、畫家梵高、作家 JK 羅琳、生物學家達爾文、商業領袖 Hessenbein、任天堂設計部長橫井軍平,還有一大堆我們未必聽過,但在各自領域中獨當一面的人。
無用之用,終成大用。許多看似不相關的經驗,最終都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對於這些偉人,大器晚成不是偶然,而是因為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經驗的結果。
(三)
《Range》這本書,便是要探究專才和通才的這個問題。
全書的核心可以歸納為幾點:
(1)專才一開始專精一個領域,可能會比其他人起步得快一點,例如說,一個唸會計的學生,畢業可以立即投身專業。但是假以時日,通才便會追上。
(2)專才和通才,各有優劣。社會需要專才的知識深度,亦需要通才的格局視野來融合不同領域知識。專才有深厚的知識和經驗,但容易把問題鑽得太深,反之通才有更廣泛處理新問題的能力。
(3)作者認為,今天變化急速的時代,解難能力比經驗更重要,因此通才的優勢會比專才更明顯,更容易邁向成功。
領英 Linkedin 曾經分析過數據,一個人擁有跨行業或跨崗位的工作經驗,遠比其他人更容易踏上企業高管,原因是他們一般有更宏觀的遠見、創意、解難能力。
也因為如此,很多企業很鼓勵跨部門、跨領域的交流。例如 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便很喜歡在公司內部傳閱大量專題報告,讓顧問可以借鑑其他領域。例如說,一個專研企業合拼的顧問可以借鑑歷史上英國君王怎樣融合新舊領土,一個專研初創的顧問可以借鑑軍事歷史中怎樣防止過度擴張,等等。
(4)此外,現實世界的問題千絲萬縷,專才更易因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誤判。(“In a wicked world, relying upon experience from a single domain is not only limiting, it can be disastrous.”)
我還記得很多年前看過一個美國報導,在 2008 金融海嘯之後訪問了一堆華爾街從業員,沒有人能答出甚麼是 CDO。正因為分工太仔細,就算是一個風險管理專才,可能就只懂得做一種產品。
難怪 2008 年,人人只看到自己的單位很整齊,卻沒人察覺整棟大廈正在倒蹋。
即使在大機構和企業也一樣,團隊越有 diversity,解難能力則越高。就好像一個天天只躲在廚房炒菜的廚師,他能看得到樓面運作暢不暢順、餐廳衛生達不達標、市場流行什麼新菜色嗎?
(5)很多人執迷於計畫與實行,寫下宏大的計畫,然後堅持到底。但其實一個通才的優勢,在於不停嘗試和學習,所以很多優秀的通才都常常改變方向。只要改變是出於理智的分析,「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是好事,因為你在成長。
通才在事業的早期涉獵過不同的事物(sampling),然後才挑選某個領域來深造,長遠根基會更加穩定。相反,很多只有一技之長的專才,沒有其他領域的經驗,更容易後來因為心癢而嘗試其他東西,或者遇上瓶頸時懷疑自己。
例如美國非常有名的西點軍校,挑選的少年背景非常優秀,但這些學生成年後大多會離職而去。正因為他們未試過發展其他領域,當成長期間發展出其他興趣,便容易捨軍旅生活而發展其他事業。相反,在成年後才被招募入伍的人,通常在軍中有更穩定的志業。
(6)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在走通才路,不要因為自己缺乏專門技能而自卑,而應該著眼於怎樣融合自己所有的經驗,發展出獨一無異的事業和人生。
如果你在走專才路,那也絕對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是要發展出專業領域外的其他知識,不要抱殘守缺,被自己的領域綁死。
用一句心法來概括,就是「通曉百技,雖無一專精,卻更勝於獨擅一技」(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 though oftentimes better than master of one.)。
(四)
癲佬正職在投行打工,但其實本科唸的是社會科學和法律,根本沒碰過金融(所以你現在懂得為什麼我們的金融系統這麼脆弱)。
幾年前在香港做得厭倦,便開始了海外旅居的生活。改變了環境,多了靈感和閒餘嘗試新事物,所以正職以外還有經營小生意、在報紙寫文、做電台節目、煮飯、跑步、讀書。
不務正業,反而滿足感更大,個人成長更多,最重要是更有活著的感覺。
這本書有很多金句,也有非常多真實案例。有閒餘的諸佬不妨一讀,或許對於事業會有新的靈感。
(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