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樂】知生知死 — 《無言老師給我們的21堂解剖課》
【文:朱鳳翎】
人的本能是求生,對死亡忌諱是正常不過的事,但每個人終要面對死亡。自古以來,人類嘗試用不同方法排解對死亡的恐懼,譬如透過宗教及哲學尋找答案。我們或許都需要學習面對死亡、思考死亡,過程也可以幫助我們反思人生的意義,這些都是生死教育關注的課題。
無言老師給我們的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自2011年推行「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鼓勵人辭世後將遺體捐贈作醫科教學用途。成為醫生前,每一名香港中文大學醫科生都經歷過解剖,這些「無言老師」除了讓學生學習到專業知識及技術外,也能培育他們對人的尊重和關懷。推動計劃的團隊將這些年間的經驗及解剖學知識結集成書,寫成《無言老師》系列。第一本《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者給我們的生死教育課》於2018年出版,書中收錄了遺體捐贈背後的故事,而剛在今年出版的《無言老師給我們的21堂解剖課》,就加入了醫學與解剖知識,帶大家由科普的角度了解自己的身體,內容也更多元化。
「無言老師」與同學們
遺體捐贈的普及程度,往往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文明。捐贈者及家屬同時需要勇氣,本書其中一位作者伍桂麟提及,遺體捐贈的過程往往延長了家屬處理喪事的程序和時間,使親人離世的傷感拖長。在無言老師計劃未普及以前,大學很多時候會使用無人認領的遺體作教學,醫學生與先人的認識較淺,解剖時雖然帶著尊重,但難免有一點冷漠。然而,在現時無言老師計畫中,學生不止認識遺體捐贈者的身份,有時甚至會目睹家屬為悼念親人而流淚。這些都使整個學習比從前多了一份人情味,也讓醫學生更珍惜和感恩。伍桂麟認為,假如醫學生能帶著一份關懷的心對待先人,日後也會更溫柔地對待病人。
溫暖的解剖學
這本書既有深入的解剖學知識,也有人類學與歷史故事。書中除了有大量「無言老師」的圖片外,更附有二維碼,讓讀者可以看到不同器官的立體掃描。讀者甚至能以虛擬的方式,遊歷大學的解剖室。伍桂麟說,疫情前他們常常舉辦公眾講座,過後會帶大家參觀解剖室,但自去年起,疫情肆虐,無法舉行公眾活動,於是他們就發展以另類的方式帶大家參觀。
提到解剖,大家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剪鉗和鐵床,鐵床上放着一具具冰冷的遺體。縱然這是一本關於解剖學的書,但當中卻有不少人性化的取材,譬如書中提到,研究人員如何透過器官研究發現新的醫療方法,令病人得到幫助,讓人在冷卻的遺體中能感到溫度。
本書兩位作者分別是陳新安教授及伍桂麟。陳新安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資深的解剖學教授,而伍桂麟是遺體修復師及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也是「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的發起人。「無言老師」讓醫學生能在遺體身上學習,他們對醫學貢獻良多。
書名:《無言老師給我們的21堂解剖課》
作者: 陳新安教授、伍桂麟
出版社:明報出版社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周嘉俊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