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表明,中央重視香港房屋問題,更用「揪心」來形容目前的住房問題,向下屆特首列出了行動目標:期盼到 2049 年香港可以告別劏房、籠屋。

其後地產界開始有一個奇怪的說法,就是在夏寶龍的講話後,政府需配合將加大公私營房屋的比例,由目前的七比三,可能調整到八比二。因此得出結論是,香港的私樓供應將更加緊張,樓價可望進一步上升。

香港樓市的不滅神話,我不敢評(據聞沈大師都不再評論香港樓市),不過說到要將公私營房屋比例重整,將導致私樓供應更加緊張的說法,需要有一個前設:就是樓市仍然是香港重要的經濟支柱,而香港地產商的影響力亦可以一如以往。

但事實是否如此?

看香港最新的選舉制度其中一個方向,正是削弱大地產商的政治影響力,九月選出的 1500 人選委會中,地產商的比重肯定大不如前。

香港過去的商界背後都有地產商的影響力,由交通航運業的國泰(太古)、九巴(新地);零售如屈臣氏(長和);航運就有九倉及長和。這些背後都有地產商的身影。

好明顯在下一屆的特首選委背後,地產界的影響力肯定是前所未有地縮減。

反而在愛國者管治要求下,過去一些親中勢力,以及國企央企的商界力量,就會更直接影響特首誕生。

可見將來地產商的利益,不會是新管治階層看重的部份,所以新的政務司司長以及保安局局長,都由紀律部隊出身,正正是證明商界利益受損的最好例子。恐怕日後地產界的利益不會在政府施政考慮之下。

另一點要注意是國企、央企過去嘗試加入本港的地產市場,但往往無法擺脫本地地產商的包圍,無論在公開投地,以至舊樓收購,國企都無法比拼本地地產商。

現在愛國者治港,國企勢力勢必抬頭。

當公私營比例的供應進一步調整,理論上私樓的比例會減少,但前提是分母不變。

如果新管治階層已有破斧尋舟的決心,打破地產商壟斷利益,甚至不顧一砌推冧香港樓市,也要增加供應(增加分母),以解決夏寶龍說的劏房問題,當市民看見未來的供應可靠,就不會再出現恐慌性買入,而現在的無限量寬引發的資產增值需求,也可能因為聯儲局收水出現變化,這點作為樓市投資者不可不注意。

香港的政經是雙刃劍,不可能假設政制出現如此巨大變化,對經濟制度沒有影響,一旦統治者的利益傾向愛國者的時候,經濟體系亦必會轉向。

九七主權移交,英資退、華資上;今天中央表明是「二次回歸」,華資退、國企進,亦是時代巨輪無法抵擋。

三年前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計劃,終於出現首宗申請,雖然南豐並非最大農地持有人,但南豐的表態,無疑是向中央表忠,估計最大農地持有人包括恒地、新地及新世界,都要被迫參與。

發展商過去擁有三四成毛利的神話日子,相信會一去不返。而香港樓市的未來,亦勢必會出現翻天覆地變化。

原文刊於財經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