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樂」同享】每集10分鐘拆解巴赫《受難曲》 聲蜚免費線上講座首次加入通達藝術元素!
(資料由客戶提供)
環球疫情籠罩,樂迷寂寞難耐,想學習大師作品卻苦無渠道?聲蜚合唱節今夏推出聲蜚有「樂」同享線上互動講座系列︰巴赫《受難曲》,介紹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巴赫《聖馬太受難曲》(BMV 245)及《聖約翰受難曲》(BMV 244)兩個代表作品,由資深音樂電台節目主持賴建群主講,將規模宏大的《受難曲》分拆為音樂結構、受難曲情節、角色運用、創新合唱運用和音樂表達五個面向,藉五集長約十多分鐘的講座,帶領觀眾漫遊巴赫神作的構想。
兩部巴赫《受難曲》作品以獨唱、合唱及樂團演奏,描述耶穌受難的故事,規模複雜,構思精妙。除了深入淺出的講解,聲蜚合唱節獨唱、合唱及樂團成員更在音樂總監林浩恩帶領下,即場示範當中具代表性和重要的樂曲選段,務求在短短數十秒示範中盡現選段的神髓。
有豐富古典音樂主講經驗的賴建群認為,《受難曲》有宗教性,相對嚴肅,外界未必會視為「易入口」的作品,希望經他拆解後,可以將音樂中有血有肉的部份與觀眾分享,「例如序曲開場即進入強烈的感覺,劇味好濃,一聽就感受到耶穌受難的氣氛」。他認為,將每首兩至三小時的《受難曲》濃縮至每集只有十多分鐘的講座並不容易,這次分成五個獨立主題,例如首集只講結構,讓觀眾掌握樂曲如話劇推進,而主講時配合現場音樂,比錄製音樂版本更具現場實感,「是面對面、人與人的感覺,現場合唱比播錄音有更多交流,更表現到音樂是表演藝術」,又指樂曲以德文演唱對講解是挑戰,「觀眾會有障礙,但音樂把握到,就自然投入到」,他亦特意精簡解說,讓觀眾感受即場音樂選段的動人。
曾參演和研習《受難曲》的林浩恩對帶領音樂示範感到高興,「幾年前曾參與其中一首《受難曲》的現場表演,另一首讀書時學習過,對《受難曲》的神妙莫測,不敢說全然掌握,尚算有少許認識,很希望挑選最感人的選段,把感動分享給觀眾」,舉例兩個樂曲結尾處理不同,對比下觀眾便可感受兩種情緒。但他坦言,拍攝線上音樂講座的工夫比現場表演更多,除了製作時間長,對參與人員、拍攝和錄音各方要求亦很高,幸好最終成品令人十分滿意。他又指,影片無可避免會損失現場感,但可藉鏡頭的引導協助觀眾注意音樂的重點,亦適合音樂教育。
林浩恩又說,今次講座加入手語傳譯,對手語亦可表達出音樂的感情大感意外,形容新嘗試令人感動。
負責講座手語傳譯的余安琳和余煒琳均有十年左右的手語傳譯經驗,今次音樂的傳譯部分需要與健聽人士搭擋掌握音樂節奏。余安琳坦言,《受難曲》有宣敍調和詠嘆調,需要有額外技巧,例如傳譯宣敍調時要配合不同語氣和身體語言,亦要利用身體方向讓觀眾分辨不同角色,至於歌曲語氣變化大的詠嘆調,則要調整手語的語氣和表情。「其實小時候學校老師有教過基督教的受難曲,但因為當時老師只用口語,我單靠讀唇上課,只是一知半解。今次可以仔細地研讀資料,讓我大開眼界,也能讓我更理解和感受到歌曲。」
余煒琳亦指,傳譯要跟上音樂節奏,故要不斷調整手語的表達速度,亦要兼顧角色轉換,有一定困難,「這次傳譯內容包括宗教和音樂元素,加上歌詞是德語,要不斷調整手語表達方式,才能跟上歌曲速度。」余煒琳又認為,選擇合適的人合作尤其重要,「選擇我們熟悉、有默契的健聽傳譯員合作,(傳譯時)會輕鬆和順暢很多。」
通達字幕整理及手語傳譯統籌周珮君說,聾人和弱聽人士也能欣賞音樂,只是一直缺乏機會和配套,今次製作突破聾人不可聽音樂的既有觀念,希望今次合作只是首步。
此項目由香港藝術發展局「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同時,也是本港首次設有即場示範選段的巴赫《受難曲》線上講座,選段特意為講座錄製,配合主講內容。而選段以德語演唱,除有中文字幕,更創新加設手語傳譯,讓聾人和弱聽聽眾亦可欣賞學習,是本港同類線上講座的破天荒嘗試。五集精彩講座影片已於6月率先在聲蜚合唱節YouTube頻道首播,觀眾現可進入頻道即時重溫。
立即收看︰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FDmGlgpOJghob-AYOq55d_3wmLko_k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