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回銀髮觀眾 — 《殺出個黃昏》考察報告
今年書展講座上,《殺出個黃昏》身兼監製、編劇的林家棟曾說:
電影應該在娛樂以外,能夠傳遞訊息予觀眾接收和思考,因此令他製作《打擂台》及《殺出個黃昏》等看似沒有商業價值的電影。林指,目的在於「播種」,希望能夠「養」回觀眾對香港電影的信心。他補充,現時有不少有潛質的演員卻不為人知,觀眾難以投下信心一票。——《立場新聞》報道
林家棟想「養」回哪些觀眾?
(準備要劇透了)
單單看片名,《殺出個黃昏》已流露出「老味」,打正旗號講「黃昏」、說晚年,但講得不算老套,帶出來的反思頗為深刻。故事關於三名退休殺手突然重出江湖,當起「耆英天使」,替客戶了斷生命。殺手刀下的客戶,甚麼人都有:重病的,孤獨的,貧的,富的。他們死前的遺言都教人思考生命的意義,甚至會想問是否應該合法化安樂死?魔幻現實的設定非常大膽,迫人面對老病死。不只客戶,殺手自身都是老者,各自面對被社會淘汰的挑戰。人手刀削麵換成削麵機而失業;被迫賣樓去住老人院的老母;不願接受體力衰退繼續「激烈運動」的肥佬……電影中的人物,相信也是不少在座觀眾的現實寫照。《殺出個黃昏》似一面鏡子,讓觀眾照出自己的情狀,面對自己一直迴避的現實困頓。電影也不是一味兒「賣慘」。鍾雪瑩飾演的未婚懷孕少女闖入老殺手的生命,重燃老者的義氣和活力。一群死亡擺在面前的老者,一個迎接生命的少女,生與死的張力強大。最後,三個無血緣關係的人共組「家庭」,更有「多元成家」的影子,頗為溫暖動人。
(劇透完,請繼續)
《殺出個黃昏》劇情當然有各種各樣沙石,但我覺得這是難得的港產片,看得出製作人們的關懷。像《濁水漂流》聚焦無家者,《殺出個黃昏》直視銀髮,十分難得。電影不光拍出銀髮耆英的故事,也是拍給長者觀眾的作品,甚至演員本身都是觀眾年輕時吒叱風雲的大明星。
長期架著黑超的謝賢今次放下墨鏡,露出雙眼(和眼紋),需要好大勇氣。世界很殘酷,各地大都吹奏年輕。看廣告就知道:皺紋、色斑、大肚腩、地中海,所有衰退的跡象都不被容許。要努力,「逆轉肌齡」,但現實卻是時間無法倒流。自出娘胎以來,人就是一天一天長大,然後變老,步向死亡。任你再力挽狂瀾,老和死都無法迴避,反而需要學習怎去面對,甚至擁抱生命的變化。老戲骨的演員踏出了一步,似在鼓勵觀眾都可以試試勇敢一點,擁抱熟齡。
印象中主打熟齡觀眾的電影不多,難得《殺出個黃昏》沒有放棄老者。文化產品大多針對青壯年是市場。青壯就是有消費力嘛,結果熟齡者的需要常常被忽視、被邊緣化。見到師奶大叔自動放棄,拒絕溝通,覺得怎樣都說服不來,「由佢哋睇返 TVB 啦」。改變不了,由他們過去,世界就會改變。年齡劃分兩個世界,河水不犯井水。《蘋果日報》停刊前數天報道過,27 歲女子開 YouTube Channel 搞「銀髮台」。既然有兒童台,為何沒有「銀髮台」呢?電影也一樣,為何沒有「銀髮電影」?
《殺出個黃昏》另一個心思位在於,老戲骨擔正之餘,新一代的演員亦有參與。鍾雪瑩和顧定軒等新進,不算多人認識,號召力可能不夠,但在資深演員加持下,卻可能帶到更多觀眾面前。電影雖然主打熟齡觀眾,但沒有忘記青年。一來,劇情上退休殺手嘗試過年輕人的生活,煲劇食茶木,固執老人也要學習適應新世界;二來,年輕演員出場時間雖然不多,但起著「調味」的作用,尤其是見到「試當真」豪哥時有驚喜。電影不是一味兒「恃老賣老」,製作也似在實驗銀青共存的可能。
有老有嫩。回想起林家棟說想「養」回觀眾對香港電影的信心。很高興,他眼中的觀眾,不只青壯年,還有長者。他沒有放棄任何一個仍然會入場看電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