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新華社》及《人民日報》昨發文轟教協「煽暴搗亂」,屬須鏟除的「毒瘤」,教育局今日隨即宣布全面終止與教協合作關係,又質疑教協自稱教育專業團體,近年言論和行徑與專業不符,「本質上與政治團體無異」。但據教協網站所列的宗旨,教協除了是教育專業團體及教師工會,亦是社會團體。

教協全名「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1973 年創會,至今 48 年,凡受僱於本港學校的教職員均可申請成為教協會員,根據會員大會特刊,至 2020/2021 年度教協有近 9.5 萬名會員,屬本港最大的教師工會,更是香港最大單一行業工會。自首任主席司徒華於 1985 年循教育界功能界別進入立法會後,該議席一直由教協成員穩佔,直至 2020 年立法會民主派總辭。

創會始於文憑教師薪酬運動

教協的創會與一場教師運動有密切關係,港英政府於 1972 年降低文憑教師入職薪點,意圖將教師薪級脫離公務員總薪級表,後來引發教師請願和罷課,政府最終讓步。在運動期間,教協正處於申請註冊等待批准的階段,至 1973 年才正式創會,首任會長是司徒華。

其後不少重大社會事件,教協均有參與,如 1977 年 2 月初至翌年 7 月發生的金禧事件。司徒華在 1977 年 2 月陪同三名教師,向時任廉政專員姬達要求調查寶血會金禧中學的財政問題,校方其後因欺壓教師、接二連三向教師發出警告信,引發學生運動,港英政府一度決定解散金禧中學,教協聯同其他團體在維園舉辦「金禧事件民眾大會」。至時任港督麥理浩委任調查委員會,並接納其建議,另外成立五育中學,由原金禧中學的教師任教,事件方告平息。

司徒華曾在訪問中提及,金禧事件奠下了教協的地位。他形容,教協早年主要參與的重大社會事件除了 1973 年的文憑教師事件、1977年開始的金禧事件,還有 80 年代初反對日本篡改侵華史實及第二次保釣運動、以及 1986 年參與民主派高山大會,爭取1988年立法局直選。

另外,教協自創會便設有權益及投訴部,如 70 年代的李鄧閣堅案,女教師李鄧閣堅,因懷孕請病假給學校解僱,當時的教育署未有阻止,該名女教師在教協支持下控告學校,終獲得賠償至學年結束的全部薪酬。按教協的會務簡介所述,每年平均處理逾3,000 宗個案。教育局今宣布中止與教協工作關係,教協就質疑,若教局拒絕處理教協轉介個案,則未有顧及教師同工的褔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