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O 人士是蝗蟲? 記爭取英國本地學生學費聯署爭議
文/Banano
近日各大英國港人群組都在熱議一項議題﹕BNO 人士,是否應該要求交本地學生學費?
事源近日有人分享一則由 Andrew Smith 提出、題為「Grant University Home Fee Status to Holders of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Visas」的聯署,即爭取英國政府給予 BNO 簽證人士以本地學生費用入讀英國大學的機會。
現時入讀英國大學者,只有持「定居」資格人士才能支付本地學生費用。換句話說,BNO 人士要完成所謂 5+1 的 5 年後,才能以本地費用入大學。
本地學生與國際學生的學費差幾遠?前者收費最高每年 9,250 英鎊;而後者則平均每年約 22,200 鎊,最高更好達近 40,000 鎊,視乎科目而定。
聯署網頁沒有說明 Andrew Smith 是何許人,不過當有香港人在社交媒體分享此頁,並呼籲大家多多支持的時候,就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非常大的爭議。
而在這些爭議背後,其實是今次移民潮下的香港人意識型態的許多矛盾,值得記一筆。現整理正反雙方論點如下﹕
爭論點一﹕香港蝗蟲論
「蝗蟲」一詞近年較少聽,然而香港人當然仍記得數年前「單非」、「雙非」爭議激烈之時,本地人是如何指責新移民爭學位、爭床位、爭奶粉、爭公屋......如今香港人成了新移民,很多人不希望自己成為當年指責的一群,因此認為來到英國後,不應爭奪資源。本地學費還是留給本地學生,香港人付外國學費便可。
不過亦有人認為,要求交本地學費並不是做「蝗蟲」。有人提出,英國國會早前亦有提交過報告,建議允許香港學生支付英國本地學生學費。香港人並不是無理提出要求,而是就英國已提出的支援措施,作出表態。
此外,支持爭取本地學費者亦認為,是次要求只是關乎學習,又非向政府伸手要錢、食好西、買樓、去旅行,想讀書的人應該有機會讀,而不應動輒被看做蝗蟲。
爭論點二﹕英國施恩論
反對者認為,英國給予 BNO 簽證港人,已經是一種恩德,港人來到英國後,不應再要求這要求那,而應學懂感恩,只要能夠生活就好。
支持者則認為,英國給予 BNO 簽證,不是恩德,而是一種「平權」,即讓香港人重新獲得他們本身有的權利。有人認為,BNO 人士本身就是英國人,而 97 前英國只讓一小撮人獲得居英權,本來就是不公平。如今 BNO 人士來到英國,要求交本地學生學費,也是天經地義。要是不去要求,反倒是處處自視為「外人」,變相其實是不接受自己也可以融入英國社會。
此外,支持者亦認為,英國政府對港人無「恩」,因為殖民地時代英國從香港身上得到過許多經濟利益,而現在英國政府也是覷準引入 BNO 港人有經濟利益,才開放 BNO 簽證。一切都是生意,並無恩德關係。反而 BNO 人士若能交本地學生學費,有助他們接受教育,將來更好地為英國經濟作出貢獻。
不過反對者亦有反駁﹕其實根據英國制度,英國公民也要在英國住滿 3 年才可支付本地學生費用,BNO 人士就算是「英國人」,由於一直住在香港,也沒有資格要求交本地學生費用,最少應該與海外的英國公民看齊。
爭論點三﹕港人有錢論
有反對聯署的人士認為,不少調查均指移英港人相對學歷較高、較富裕,能夠支付外國學生費用,不應該貪便宜爭取本地收費。
支持者則予以反駁,指雖然許多移英家庭是中產甚至以上,但真正更有政治需要的抗爭者,許多是大學生,本身難有足夠金錢支付學費。能夠支付本地學生學費,可有利於他們「逃」到英國。支持者亦認為,香港人來到英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總有些人真正需要減輕負擔,無論如何,香港人互相幫助,總是好事。
不過反對者還有話說﹕香港人來到英國畢竟是為世所逼,應該有為世所逼的覺悟,無錢就自己借、或者打工自己儲,也可等 5 年到獲得定居資格後才讀,讀書有心,不必急於一時。此外,反對者也認為,真正有心讀書的人,也可以申請獎學金(當然不是人人都申請得到)。
反對者亦指,既是有必要「逃」到英國的人,就不會還有心情考慮交多少錢學費。如果是交本地學費才願意移英的人,根本就不是真正有「逃亡」需要。
爭論點四﹕英國反感論
雖然多項調查均指英國人多歡迎 BNO 人士移民,但反對聯署的人認為,BNO 人士大批湧英,又要求多多,終有一日會惹起英國人反感,令香港社群更難在英國生活,甚至有機會逼使政府「落閘」,取消 BNO 簽證。
支持者則指,英國本身是極其多元的社會,有不少外國人在當地,英國的反移民浪潮也不是很大,沒有證據證明聯署爭取本地學費,就會令英國人反感。
你又點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