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people are artists. Some, themselves, are art.

樂曲,可以娛樂至死,也能警醒世人。極權統治,侵蝕昔日價值,堅持本心者,願意道出真相者,仍然不平則鳴者,皆被視作眼中釘,恐嚇追捕監禁殺害之。

《鋼琴戰曲》劇照

電影The Pianist,港譯《鋼琴戰曲》,取材自波蘭猶太鋼琴家,華迪史洛·史匹曼的回憶錄,講述二戰時,納粹德國,侵略波蘭華沙。史匹曼及其琴聲,掙扎求生,痛苦見證。

《鋼琴戰曲》節奏明快,沒有多餘鏡頭。起首一幕,史匹曼在電台,彈奏蕭邦,琴聲抒情動人,沒幾秒,炮火轟隆不絕;錄音人員叫停,下一刻,他們已被炸死。

《鋼琴戰曲》劇照

150分鐘的敘事,擅用剪接,時空跳躍。1939年始,二戰大事,毫不拖泥帶水,上一幕,慶祝英法向德宣戰,似乎平安;轉眼間,德國納粹,列隊走在家門之前。

現實殘酷,即使史匹曼乃音樂大師,為了生計,將鋼琴賤賣,否則無法糊口。史匹曼一家,配戴大衛之星,強迫搬遷。猶太人特區的城牆,非人化的猶太豬。

《樂記》云:「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史匹曼在猶太人特區,到餐館演奏謀生,名震天下至不受重視,輕易被人打斷。朋友說,你太音樂了。那是亂世之無用。

《鋼琴戰曲》劇照
《鋼琴戰曲》劇照

鏡頭隨主角走動,不必刻意,見證了歷史。小孩在他面前,活活被打死,無能為力。在廣場等待遷移,背景是苦難的眾生相,為了嬰兒求一口水,為了生存把小孩悶死。

家人全被送至集中營待死,只留下主角。他走在荒蕪殘破的街頭,盡是屍體和雜物,擔任勞工,見證德軍任其心意,隨機殺人。藉由朋友相助,史匹曼離開圍牆,逃亡。

電影上半部乃集體見證,下半為個人求生。極權治下,饑餓主題,只為維繫生命底線,不斷看著,主角尋找食物、水源,卑微得吃下有毒的馬鈴薯,在床上發抖病重。

和原本的意中人相會,她早已結婚懷孕。史匹曼在門縫偷看,她拉奏提琴,多美好的故事,原是發生在他身上。他說:「在牆的這一邊會比較好過,對吧?但有時,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在牆的那一邊。」

主角無依無靠,走在城市殘骸,孤獨荒涼的世界。波蘭曾經的繁榮,文明已被洪荒征服。德國軍官發現了他,命令為其彈奏樂曲,月光灑在彈琴的人,琴弦令軍人感動落淚。

反抗者,帶有尊嚴地死去,警醒眾人;彈琴者,堅持自我地演奏,對抗權力之美。唯有當極權消逝之時,重拾個體自由,我們才能如史匹曼,愉悅地奏出生命的歌。

《鋼琴戰曲》劇照

 

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