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事】有些金牌,德國永遠拿不到,也不稀罕
「我身邊很多人都不看奧運,因為奧運已經成為大國之間比拼獎牌的宣傳遊戲。」
我跟一位德國朋友在花園燒燒烤,踢踢毽子的時候,他輕描淡寫地這樣跟我說。
是不是德國人自命清高?我不知道,但從德國人對兩單新聞的反應,我想,有些金牌,德國永遠拿不到,但更重要的是,德國人也不稀罕得到。
「跳水天才」?十四歲的奧運跳水冠軍全紅嬋,看看官媒的吹奏,都說她「為病母努力上進」。明眼人都知道,這個故事根本就是悲劇。德國的《圖片報》運動版就以「奧運童話背後的悲慘故事」(Die traurige Geschichte hinter dem Olympia-Märchen)為題,講述這個病態的「成功」例子。
於此同時,一則有關奧運的新聞,在香港未必有很多人知道,卻在德國激起千重浪。
不是因為這單新聞,我都不知道原來馬術運動是屬於五項全能,而且馬匹與運動員的配對,竟然只是開賽前二十分鐘隨機選定,不是運動員自己帶來的馬匹……
德國五項全能(英語:Pentathlete)運動員安莉卡斯萊(Annika Schleu)在馬術項目中,本來遙遙領先,金牌在望,但在最後關頭,馬匹在障礙之前猶豫不決,拒絕跳過欄杆,更不受控制,最後必須因多次失敗而必須退賽,斯萊在馬上哭成淚人。
自己國家的選手痛失金牌,理論上應該表示同情和惋惜,但一看網上的輿論,同情和惋惜實在不少,但全部都去了馬匹的身上。原因有幾個:
一,當馬匹不受控制時,教練在場邊大叫:「就大力地打下去!」惹來虐待動物的爭議;
二,日本作為主辦方,希望在障礙場場地佈置具有日本特色的裝置,但巨型相撲手和藝伎面孔對於馬匹的影響,他們完全無作出估計;
三,作為人類為主的運動會,到底有無需要利用動物作參與方?為什麼馬匹跟運動員會短時間內隨機配對,而完全沒有「連結」(英語:bonding)的時間?
我認識一兩個朋友,都是「愛馬士」,所以知道,馬是有極高靈性的動物,亦可以和人類進行深入的交流。我們不能講參與馬術運動,就等於進行虐待動物的行徑。但對這項運動有所保留的人,就是「PETA」,「動物權益撚」之流嗎?我自己認為這種懷疑十分合理。
把兩宗新聞放在一起來講,就十分耐人尋味。
我想,「強國」之所以「強」,就是連七歲的小朋友都可以當成機器來操,十四歲取得金牌,就是成功的故事,管它童年不童年。我想,德國人怕馬匹在賽場上被虐待,讓某些中國人知道,肯定捧腹大笑:人都可以虐待(不要跟我說 14 歲奪金所需要的訓練,背後不是無盡的身心折磨),打一打馬屁,會有什麼問題?
兒子快要三歲,很快就要上幼稚園,但我跟內子決定只上半天,兒子下午就可以回家,讓她繼續照顧。我香港的親戚還說,「只上半日幼稚園,可以學到什麼?」他不知道,德國的幼稚園根本就不會要小朋友「學」什麼……要學的話,也是跟其他小朋友相處,自理能力。
我想起以前幼稚園「上學」老師要我英文默書那種極度緊張和不安,現在還歷歷在目,就笑了一笑,不用跟這些人多解釋,這是對牛彈琴。
跟別人談及移居德國的條件,我常常講過一個人的「strength」作為一種「quality」,是最後能夠開開心心成功融合的關鍵。不要怪我用英文來講,但「心理質素」,「性格」,「力量」類似的講法,描述都不是很直接……
德國的小朋友,不會因為父母日夜「搵食」,失卻親情。長大時遇上人生難關的時候,會知道父母永遠都會把他們抱在懷內。
德國的小朋友,不會因為要日夜補習上「興趣」班,失卻自己的興趣和朋友。讀書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會知道天地很大,肯努力仍然可以闖出自己天地。
德國的小朋友,不會因為隱形紅線處處,自幼失去批判能力,甚至成為犬儒主義者。遇上不公平不公義的事情,會知道要踏前一步,世界才會因你而改變,哪怕是那麼微小的一點點。
這就是我想講的「strength」。
對,德國的小朋友不會贏在起跑線。
可能你會覺得德國人很「蠢」,這種對小朋友和動物的關懷,都自然把金牌放在一旁。但「女兒生性病母倍感安慰」的故事不會在德國吹奏成功,我覺得德國人還是天生工程師,懂得計算:看重量的話,金牌有多麼重也好,也不及一個健康的小朋友重。
所以我才講,有些金牌,德國人永遠拿不到,但也不稀罕拿。
延伸閱讀:
【國際時事】中興「休克」的德國側影 —「一日冚包散」的故事
【國際時事】厲害了,我的(發展中)國!
【德國時事】難民問題?最緊要係言論自由!波墨曼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