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全城雀躍,運動員付出多年的努力與堅持,一圓奧運夢,奪牌與否,已贏得全球掌聲。已在倫敦及里約奧運獲女子470級帆船銀牌與金牌的英國運動員Hannah Mills,今屆更想贏的,是地球的命運。她在周三(4日)成功衞冕後,接受外媒訪問直言,應對即棄塑膠污染,是她奪取金牌的動力之一:「我很感激能站在奧運舞台上發聲,令更多人關注可持續發展。」
 
英金牌女將奧運倡走塑
 
Hannah Mills上屆奧運出賽前,在里約熱內盧訓練近180天,她慨歎無論到沙灘、港口,均目睹大量塑膠垃圾,甚至揚帆出海,也要避開垃圾,開了看廢膠的「天眼」。她曾一度萌生退役念頭,不過倡議淘汰即棄塑膠,成了體育以外,感召她再次征戰的動力,於是決定夥拍新拍檔再戰奧運。
 
她在今年出發東京前接受訪問時揚言:「如能在東京傳遞即棄塑膠污染的信息,將是一件美妙的事。」如今衞冕冠軍,可謂一圓「為海洋發聲」的奧運夢。
 
我們大部分人或許與奧運殿堂距離十萬八千里,但對於Hannah Mills的廢塑膠「見證」,想必如臨其境。近兩年,每逢長假期,各大郊遊徑、沙灘均充斥即棄塑膠垃圾,當中包括本港棄置量第二多的塑膠垃圾–即棄膠餐具。2019年,本港每日丟棄量達200噸,疫情期間消耗量激增5成,根據綠惜地球估算,估計2020年棄置逾150億件即棄餐具。
 
《Nature Sustainability》在今年6月刊登的一項研究,進一步佐證此為全球問題。研究發現,全球海洋垃圾有接近8成是塑膠,當中即棄餐具、膠袋、膠樽及食物袋最為普遍,佔人類製造的海洋垃圾量一半。這些廢塑膠進入海洋後,不斷地分裂成微塑膠,進入人類食物鏈,當一頓午餐,菜、海鮮、飯也含有微塑膠時,食膠落肚恐成新常態。
 
全球海洋垃圾 近8成屬塑膠
 
廢膠問題天天都有,Hannah Mills拒絕麻木,不止在奧運舞台上推動走塑,台下亦然。2019年秋天,她在國際奧委會的支持下,發起「減塑承諾約章」(Big Plastic Pledge),邀請各界參與,改變使用即棄塑膠的習慣,例如自備餐具、水樽等,又鼓勵運動主辦方走塑,例如2022年舉行的劍橋單車節,計劃採取多項走塑措施,包括禁派即棄膠樽水。
 
當運動員、市民意識抬頭,進一步要求立法管制,政策制定者豈有怠惰的理由?歐盟在2019年通過法例,禁用多種即棄塑膠,包括餐具、餐碟、飲管、棉花棒、攪拌棒、發泡膠食物容器等,今年7月開始實施;內地的「限塑令」亦在今年出台,餐飲業將禁止使用塑膠飲管和餐具等,特定地區如景區的餐廳,則禁止使用不能分解的即棄餐具。
 
反觀香港,環保署「管制即棄塑膠餐具計劃」的諮詢文件終於在上月出台,擬在2025年淘汰發泡膠餐具、堂食餐具,及小部分外賣餐具,例如刀、叉、攪拌捧等,顯然落後於歐盟和內地,惟有同步一次過淘汰堂食及外賣即棄膠餐具,方可應對疫情期間耗用大量外賣餐具的問題。近年市面出現聲稱可降解的膠餐具,惟產品聲明眼花瞭亂,亦缺乏規管,署方應明確列明,只接受不會分裂成微塑膠的產品,並在產品上清晰標示降解條件,做好監管。
 
從源頭着手減塑,是全球減塑運動的重要倡議,Hannah Mills發起的「減塑承諾約章」,顯然向企業及政策制定者發出重要信息–所有用即棄塑膠製成的產品或包裝均無法接受,意味他們要重新設計無塑產品,或是發展可重用的銷售模式。我們都不必是Hannah Mills,才能為海洋發聲,以消費者身份監督企業,是否將即棄塑膠替換成紙品、抑或銷售聲稱可降解但會分裂成微塑膠的產品,慎防污染轉移,不買這張破壞地球的帳單。

楊日輝
綠惜地球倡議及傳訊經理

 

原刊於綠惜地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