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樂】《人生種種》 — 在亂流下活出自我
【文︰筆從心】
移民、工作、社會等各種議題,在大時代這個十字路口下,前景變得模糊,香港人就如失去了指南針的小船,拼命地尋找遠方的彼岸。面對困難及限制,很多事情不容我們去掌控,如何能夠安身立命,相信是現時每個香港人生活生存的課題。
每個人身處歷史洪流,社會發生的任何事難以與自身割裂,所有問題最終歸於原點,也就是自己的「人生」。「好青年荼毒室」的十三名作者哲學背景專長不盡相同,作者之一的嚴振邦說,他們想找一個課題能夠共同創作,於是合力寫下《人生種種》,希望透過哲學談論人生各項議題,啟發讀者。
執著與放下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執著,過度執著會令人失去自由靈巧的心靈,但輕易放手又是否代表不懂堅持,沒有勇氣追尋理想?嚴振邦在<執著>一文中,嘗試以中國哲學的角度出發,闡述儒道佛各學派對於執著的哲學觀點,執著與放下沒有絕對。
道家指幸福生活狀態理應是自由生活、逍遙無待,反對過於執著。嚴振邦以杯作比喻:「杯之為杯,正在於它能用來盛載不同飲料……如果一隻杯長年累月都是滿滿的,那這隻杯也不再是杯,因為它已經沒有了可以盛載不同飲料的可能。」人過於執著,便會被念頭霸佔心靈,沒有空間容納其他可能性,人亦成為了念頭的奴隸,失去了自由;佛學反對執念,原因並不是道家認為的不自由,而是人生註定苦。我們總是認為美好的事物永恆不變,但一切皆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嚴振邦舉出植物生長作例子,樹的因是種子,緣是陽光與水份,當因緣兩者結合才會長出大樹,結果亦要依賴合適條件。這說明事物須要依賴其他因緣,不是自足存在,既然世間萬物沒有必然,面對著無常,執著也註定是苦;儒家則認為也許苦令人失去了自由,若然能夠擇善固執,努力追尋道德與良知,人生才活得更有意義,成為一個問心無愧的人。在不同價值互為衝突的情況下,如何找到當中的平衡點,將會是整個人生面對的課題,亦沒有人能夠告知你答案。
做錯決定又如何?
哲學看似是一門艱深學問,實質我們日常生活就是哲學。嚴振邦笑言每一行都有其專用術語,這往往只是為了顯示權威,目的只是讓人覺得看似高深。哲學魅力之所在,往往是透過淺白的文字講出道理,而非含糊不清。《人生種種》嘗試以「易入口」的方式將哲學帶予大眾,十三篇文章盡量模擬人的一生,涉獵由生到死的整個人生旅程及課題。人生在世,必定會思考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以及<身分>定位。人漸長大須要<學習>新事物,了解世界更多。人與人的互動建立出<友誼>,追尋<愛情>,孕育出<性愛>。當人經歷多了,對事情有著<執著>和<欲望>,最後走到盡頭帶來了<死亡>及<犧牲>,最後一課埋單計數就是如何理解自己<人生>,與開頭結尾互相呼應。
人是有限的存在,受到當下時代及現實框架所限,人生路上不時要作出決定。嚴振邦認為,讀哲學最大得著是意識到自己的看法並不是唯一。人生只能活一次,大多數人不會甘心在不知人生有何選擇的情況下而過活。讀哲學能了解自己人生可以作出的選項,就當刻最好的理由及證據作出決定,即使做錯了,甚至有遺憾,但至少這是自己決定,而非歷史及社會所賦予的人生。透過哲學了解世界,及早選擇,在亂流下活出自己人生,就算人到中年,過去已成為歷史,但意義仍可改變,在乎活在當下的人如何賦予。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周嘉俊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立場新聞供稿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