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無此物 何處來咖哩? 南亞飲食博客指「咖哩」一詞涉英殖民主義籲慎用
近日西方有南亞飲食博客呼籲慎用「curry(咖哩)」一詞,指此字與英國殖民主義有關。有學者亦指,南亞本無「咖哩」一詞,可能是英國人在 1850 年代抵達印度後,因懶於學習地區性菜色名字,故以「咖哩」泛稱。
事源今年 6 月,加州飲食博客 Chaheti Bansal 在其 IG 發布片段指,「咖哩」一字被外國人長期誤用來形容印度次大陸的各種菜色,而「咖哩不應該是你想到南亞食物時所有聯想到的東西」。起初她曾稱要「取消 (cancel)」咖哩一詞,其後她說,不是想這個詞語徹底消失,而是希望人們別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用這個字。
據外媒報道,該片段發布後引起熱烈迴響,一度獲 360 萬點擊率,但其後 Chaheti Bansal 將其 IG 設定為私人,現在公眾仍無法觀看。
Bansal 的說法獲多名南亞飲食界人士支持。飲食博客 Nisha Vedi Pawar 亦稱,有人曾對她說﹕「你的食物一定既香辣、又大陣味。那是咖哩。」然而她質疑,到底何謂咖哩。電視節目 MasterChef India 前製作人 Sanjyot Singh Keer 指,「咖哩」一詞是由英國人發明,又指英國人可能將印度南部語言泰米爾語 (Tamil) 的 Kari 一字聽成咖哩,然而即使是 Kari,在不同地區亦有從「配菜」到「焦黑」等不同意思。
美國佛蒙特大學副教授 Ilyse Morgenstein Furest 解釋,南亞語言確實沒有「咖哩」一詞。此詞是英國人在 1850 年代抵達印度後才開始使用。他指,此字可能是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聽不懂當地語言而衍生的產物。Furest 又認為,英國人稱當地各種食物為「咖哩」,以避免學習當地極為地區性的菜色名字。而南亞人也樂於「將錯就錯」﹕「南亞人則可以一個轉身,說『好吧,如果這些英國軍官想吃咖哩,而我想要社會上、政治上、經濟上獲利,那我就開一家咖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