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riscilla Du Preez @ unsplash

有人問:我們怎可能20分鐘內,就完成情緒的轉化,讓案主豁然開朗?

我覺得,關鍵是連結當下能量,不捲進故事﹑不提供答案﹑不追問內容。

我們明知答案,也不提出,因為這個「答案」,只是我的想法,未必適合別人。太快給予意見,會打斷案主的思路。案主從不缺乏解決問題的方法,只因捲進情緒的泥沼,無法自拔。所以,教練不捲進事件內容(因為根本不是關鍵)、不問事件細節(因為事件只是表象)、不追問過去(因為過去只是當下的演繹),也不會駐足表面行為(因為深層情緒和信念才是底蘊)。

教練只需啟動清淨能量場,讓案主連結內在清淨心;教練會將心中的答案,變成發問,讓案主自主自決。

教練不追問事件的細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避免觸動生命的傷口,引發二度創傷。我們難以確定案主過去經歷了多少傷害,案主也會高估自己承受的能力,容易觸動未療癒的傷口。平時,我們懂得自我保護,埋藏傷痛;傷口一旦被打開,風險甚高。

哈佛大學教授 Judith Herman 在 1992 出版 Trauma and Recovery,是創傷治療的經典。Herman 指出:創傷令我們失去力量、無法連結(disempower and disconnect);出路是重建人際關係中的信任,否則,案主容易投射。教練也要小心自己的投射,一旦被案主攻擊,便惱羞成怒,歸咎受害人,在傷口灑鹽。作為教練,需要留意:

 

1、不要追問對方事件的具體情節,避免捲進事件,引發案主二度傷害。

2、讓案主清晰自身權益,尊重自身感受,如果覺得不安,隨時停下來。

3、教練無需分析事件,切忌標籤,只需陪伴案主,讓案主感受到尊重。

4、教練聚焦當下,讓案主臨在當下,毋須用過去的錯去懲罰當下自己。

5、如果教練無法處理案主,就要將案主轉介給更專業的治療師和教練。

6、教練長期連結創傷,如沒健康界線,容易揹負對方責任,自己枯竭。

7、案主無法獨自復原,教練也無法獨自療癒。案主要幫助,教練也要。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