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舞台設計巨匠(一)
大家對香港公園的羅馬劇場,或許有點印象。歷史上,人類再不隨便找個空曠地方,而是特意設計一個場地進行表演,應該由希臘為了酒神節慶,依靠山腰而興建的半圓型劇場開始。這就是香港公園羅馬劇場的藍本,只要走進表演區域中央,因為聲音物理原理的關係,天然揚聲系統就會產生,有助演員進行表演,加上演員所戴的面具,使聲音更為集中,近萬觀眾也能聽得清楚。
香港快將出現很多新的舞台,或許是時候同大家介紹一下世界舞台美術設計的發展
未來幾年,多個舞台將陸續在香港各區出現。香港舞台美術設計經過演藝學院科藝學院的努力,人才輩出。作為 1985 年科藝學院開校第一代的教職員,及九一年帶隊參展「國際舞台建築及設計四年展」(PQ91)的其中一位 APA 導師,很想與大家分享有關當代舞台設計的發展面貌。在討論舞台設計發展之先,先讓我們回顧一下舞台建築及舞台設計發展歷史,並介紹四位影響當代舞台設計概念的巨匠。分別是 Adolphe Appia、Edward Gordon Craig、Vsevolod Meyerhold、Max Reinhardt 。這些二十世紀初,到二戰前後的偉大舞台藝術家,為舞台設計開創新穎理念及漂亮畫面,作出貢獻。從今日的角度來看,作品依然並不落後,證明他們擁有跨越歷史的威力。
希臘、羅馬舞台遺址至今依舊存在威力
介紹這些當代偉大設計概念之前,先回顧一下舞台建築及美術歷史。興建舞台由希臘、羅馬劇場作為起點,應該大家也同意。希臘、羅馬藝術家利用聲音的物理學,加上演員戴上面具的美學,及詩意台詞的文學,當然還有發人深省的故事哲學,創造戲劇世界第一個盛世。嚴格上,希臘、羅馬舞台只屬於建築,當中只有服裝、道具、面具屬於舞台美術的部份。2006年六月,曾到訪保加利亞南部 Plovdiv 木偶藝術節,有幸在當地希臘劇場歷史遺蹟上,觀賞了一場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場把表演修訂在時下黑幫,真槍空彈現場射擊,還有港產片式瘋狂追逐打鬥外。當然還有,沒有無線咪演員依舊語音清晰,及大自然背景的震撼。由於東歐夏季,九時之後才日落,所以全劇在日落天色不斷變化背景下演出。或許,讓我們可以感受當年,希臘、羅馬戲劇風氣下的生活姿彩。
希臘、羅馬劇場的面具,與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發展不謀而合
面具一直是希臘、羅馬戲劇的象徵,同樣也是世界各地原始宗教表演藝術的重要美術元素,由中國到非洲及西方,無一例外。或許,可以從當中看到很多相似及雷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當中的宗教祭祀,以及戴上面具的神召感染力量痕跡。到了中世紀的歐洲,劇場不再由當年的詩歌與文學所組成,而是實實在在的表演,大型佈景在教堂廣場樹立,代表著天堂、地獄、聖蹟、人間,是基督教會與民族藝術妥協結果,當中都有大量民族藝術元素。目的是用傳統的方式,向當時大部份文盲的群眾,講述基督耶穌救贖的「聖蹟劇」。基督神蹟拯救的特技,噴火鬼魅的地獄入口,的確使人觸目驚心、引人入勝,寓傳道於娛樂,舞台佈景在此終於面世。歐洲朋友曾向我說笑,古代最受歡迎的情節當然不是天堂與聖蹟,而是神秘莫測的地獄及魔鬼部份。
莎士比亞與中國戲台,是「空場主義」先鋒
文藝復興影響整個歐洲大地,哲學思潮此起彼伏,劇場亦成為變化多端的地方。各地都開始有自己獨創的風格。之後,雖然有互相影響的情況,但因為資訊與溝通缺乏,各地都先有自己獨特發展規律,才進行交流、模仿。十六世紀,莎士比亞時期,基本上只是一個木造戲台,又是建築物,又是佈景。露台、木柱、地庫出口,抽象構成戲劇中的所有空間,與中國明、清時代的戲台概念,極為相似。舞台上彷彿什麼也沒有,但又代表著所有佈景,上邊的露台可以是羅密歐與茱麗葉幽會的地方,下邊地庫出口可以是女巫的現身處,當中木柱可以是宮廷,也可以是帆船的桅杆。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空場主義」的抽像空間設計概念,應該從沙士比亞年代已經存在,只是未有以此來立論。
「鏡框式」舞台,通過透視繪畫,期望以假亂真
1618年,意大利建築最早的「鏡框式」舞台,一種由橫幕與側幕三面組成鏡框,層層透視產生空間的佈景設計出現,森林、洞穴、宮廷、花園、樓閣、廣場層層深入,應有盡用,現今香港粵劇的舞台佈景依舊是這種構思。就在「鏡框式」舞台出現的參不多時間,一種仿似今日古典歌劇院的表演場地建築也在萌生。事源當時群眾要表演大型節目,採用的折衷辦法,就利用當時歐陸居民建築物群的中央廣場,其中一面缺口通風的集體屋宇設計。在建築物的缺口部份搭建舞台,在中央廣場興建觀眾席,三邊建築物的露台成為觀賞的最佳樓座位置,因為封閉空間,音響效果也近似希臘劇場。所以當我們走進西班牙、東歐及南歐各地的這類劇場,大家會發現平時建築物露台的窗框上有座位編號。這些露台在夏天舉行大型表演時,將大派用長,這也是今天歌劇院設計的原形藍本。
打開「第四牆」的佈景設計
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因為模仿真實生命的自然主義戲劇在歐陸流行,一種假裝觀眾躲在隱形第四面牆後,一種「三面牆」的佈景誕生。自然主義期望通過繪畫的寫實效果,嘗試重現真實。當時的思潮,重現生活的事情細節,以人的遭遇與決擇,及經歷,進行思考、反省,相信這才是藝術、哲學的真正價值。以人自身命運去擺脫宗教及傳統的枷鎖,進行反基督教霸權的態度,把人當世一刻生活放在世界的最重要位置。當然今日這種思潮已經過去,當代藝術不再以反基督而活,而是反思人類自己的問題。當時寫實潮流的出現與領導,與劇作家易卜生與契訶夫的精彩劇本關係密切,而莫斯科藝術劇院的表演,成為當時自然主義的中心舞台。
自然主義無微不至地重現真實生活,未必能展現舞台藝術的真正魅力
就在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然極為流行的日子,當舞台嘗試無微不至重現現實生活,創造出神奇幻覺之同時,擺脫自然主義束縛的劃時代大師終於出現,這四位舞台設計的開拓者,改寫了舞台美術的歷史。擺脫自然主義的第一人,當然首推瑞士日內瓦藝術家阿庇亞( Adolphe Appia ),紅十字會聯合創辦人 Louis Appia 的兒子。他對戲劇充滿興趣,喜愛音樂,一直夢想改變華格納的歌劇舞台。1895年他出版「華格納音樂劇的演出」,把他對華格納歌劇舞台的構思通過設計草圖,簡潔精練,氣韻生動地宣示他的美學主張。
表演與空間和諧配合的舞台設計概念
阿庇亞舞台美學原則,是由導演和設計師統一藝術風格與方向開始。認為平面繪畫布幕,及其透視空間之間,當演員在當中表演時,格格不入,寫實風格佈景可能已經不合時宜。他對舞台設計有幾個主張,分別是:舞台必須以演員為主,動作和佈景立體空間配合;舞台線條應該根據音樂旋律與節奏而成;燈光不僅照明,更是塑造色彩、氣氛的主要媒介。阿庇亞將光影、空間和演員視為舞台一個整體,必須創造場景統一感覺與氣氛。
今天舞台設計的樣貌,於一百年前已經面世
阿庇亞對華格納歌劇舞台提倡改革,建議聲、光和動作完全和諧配合,試圖將演員與音樂的節奏,及觀眾接受的情緒融為一體。他期望作品,光線不斷變化,時時刻刻在運作,從一個動作到另一個動作,統一舞台動作和空間的綜合使用,與舞台場景的佈置與節奏一致。他應該是最早瞭解舞台燈光感染威力強大的設計師,佈景與燈光不僅僅為了演員的照明和描繪風景,而是在創造一個擁有心靈暗示作用的空間。他強調:不要去創造森林的幻覺,而是應該要去創造處身於森林氣氛的人的內心景象。佈景都要帶有感情色彩,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一個帶有角色主觀感情色彩的空間。他的想法明顯超越時代,成為一百多年後今天舞台設計的常規,可惜當時未獲當時保守勢力接納,設計工作不多,還經常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無獨有偶在瑞士以外,有另外一位概念極為近似的朋友
另一位要介紹的朋友,是來自英國的哥頓·克雷( Edward Gordon Craig) ,他出生一個戲劇家庭,父親是建築師及設計師,媽媽是著名演員。他算是自小生活在劇場之中,十七歲就登上舞台當演員。他對舞台有很多想法,立志成為導演及佈景設計,使作品的藝術性更為統一。克雷是一位出色的舞台設計及導演概念理論家。強調舞台作品風格統一,並且認定舞台並不是閱讀。文學的存在固然重要,但能夠將文學轉化成在觀眾面前的視覺與動作,更為重要。大膽運用簡約佈景,配合燈光色彩,並且與演員在舞台中聯合呈現,創造與別不同的舞台影像。他的作品充滿動作、線條、色彩,彼此更互相配搭,而產生一種極為震撼的統一視覺效果。
一種觀眾肉眼所能見到的心理視像
克雷完全秉棄自然主義的舞台細節,放棄慣用的透視佈景技巧,不再使用繪畫描述大自然的樹木、山石與城市建築的情況,強調以幾何線條、物料質感、色彩燈光效果,以垂直而堅硬質感的佈景,重疊而產生燈光陰影、韻律的線條,創造一種威嚴震懾的果效。一種觀眾肉眼所能見到的創新視覺效果,而這個視覺效果與戲劇情節的思想統一,去產生觀眾對戲劇內容的深刻印象,把物質世界提升到心理高度,並且從心理上影響觀眾,產生強烈的象徵意義。舞台視覺作品,好像音符一樣,在舞台必須通過演員的動作而產生變化,建立一種視覺旋律的感覺。所以,克雷的設計除了佈景模型以外,經常會以素描繪畫演員站在舞台的視覺影像作為草稿。
兩位心有靈犀想法近似的大師
阿庇亞(Adolphe Appia )以華格納的歌劇創作為主,但以不同的平台與梯級,加上演員站立時所產生拋物線及弧線的效果,創造一種舞台視覺旋律,一直影響著當今的設計。舞台佈景不再是純粹角色生活的空間,而是與演員共同創造一幅活生生的視覺藝術影像,一幅活動繪畫的理論,對後世影響極為珍貴,可惜當年實際工作機會不高。
克雷( Edward Gordon Craig) 則是莎士比亞劇場及話劇舞台,最大的美術革新者,並且幸運有很多實踐機會。1912年更遠赴當時世界戲劇舞台頂端的莫斯科藝術劇院,執導及設計「哈姆雷特」,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提點下,把「哈姆雷特」的舞台設計,化身成為世界舞台設計典範,開創當代舞台美術的風氣。他的作品實踐機會多,說服力更大。兩位的理論家草稿及設計,都是當代舞台設計的思想寶庫,影響所及,至今不減。
這篇文章必須照片與文字互相參照,才能獲得當中的精髓
敬請閱讀這篇文章時,必須同時觀看多年來蒐集的照片,配合圖片與文字,大家才能充分瞭解,當代舞台設計的兩位大師的想法。看完照片,你一定發現他們的作品,至今依舊並不落伍。分享過阿庇亞與克雷的之後,下篇文章介紹兩位對舞台導演與設計結合十分重要的大師,俄羅斯的梅耶荷德(Vsevolod Meyerhold)及奧地利的萊因哈德(Max Reinhardt)。瞭解過四位當代舞台設計大師的理念,對舞台設計發展應該擁有一定的基本認識。或許,有助我們更容易明白英國、美國及東歐各國,當代舞台設計的最新發展趨勢。
期望於 2023 年六月,與大家一起漫遊布拉格,參觀 PQ 23 ,享受世界舞台設計四年展的筵席。我從九一年開始,至今已經去過五屆 PQ ,看到每屆近千舞台設計,加上當地餘興藝術節的表演,相信沒有任何舞台盛況,比這個展覽更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