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設駐立陶宛代表處 致中、立關係惡化 將互相召回大使
台灣將在立陶宛設「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 (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是為在歐洲國家首個以台灣為名成立的代表處。
立陶宛本身亦與中國有邦交,故今次亦是台灣首次在中國邦交國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中國隨即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以作抗議,是為自歐盟 1993 年成立以來,中國首次自歐盟國家召回大使。中國亦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其駐華大使。
對北京反應,立陶宛不為所動。《南華早報》報道,立陶宛將於其駐華大使隔離結束後,便召她回國。其總統 Gitanas Nausėda 表示,「立-中關係應建基於互相尊重原則。否則,對話會變成單方通碟 (one-sided ultimatums),這在國際關係並不能接受。」
歐洲國家首個以台灣為名成立的代表處
今次台灣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是繼 2003 年在斯洛伐克設立代表處,相隔 18 年後再在歐洲設立代表處。但斯洛伐克的代表處,名為「駐斯洛伐克台北代表處」,而非以台灣為命名。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 20 日指,以台灣為名成立代表處意義重大,「更能讓歐洲了解我們代表 2,300 萬的台灣人」、同時突顯台灣積極拓展與歐洲各國關係的決心,台灣總統蔡英文形容是「重要外交突破」。
此外,立陶宛政府亦曾表示,計劃今年秋季在台灣成立辦事處。
中國外交部反擊
事件公布後,中國外交部 10 日發文批評,立陶宛政府允許台灣設代表處是公然違背中立兩國建交公報精神,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中國又敦促立陶宛立即糾正錯誤決定,同時警告台灣,「台獨是死路一條」。
今次是中國自歐盟 1993 年成立以來,首次自歐盟國家召回大使。
《南華早報》報道,立陶宛將於其駐華大使 Diana Mickeviciene 隔離結束後,便召她回國。對於此事,立陶宛總統 Gitanas Nausėda 表示,作為主權國家,立陶宛會決定其經濟及文化外交關係。
立陶宛被指「歐盟中最敢於批判北京的國家」
《南華早報》形容立陶宛現在已是北京「歐盟中最敢於批判北京的國家」。
該國近年與台灣積極發展關係。去年 4 月台灣公布捐贈立陶宛 10 萬個醫療級口罩,到今年 6 月 22 日,立陶宛宣佈向台灣捐贈 2 萬劑阿斯利康 COVID-19 疫苗。立陶宛政府當時曾表示,熱愛自由的人們應相互關照,朋友互助是很自然的事。
而對香港,立陶宛外交部早前向《立場新聞》表示,或將為香港居民提供簡化移民程序。
自 2012 年起,立陶宛與多個中東歐地區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與中國展開名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經貿合作項目,又稱 17+1 合作。然而今年 5 月,立陶宛宣布退出「17+1」,更敦促其他歐洲國家一同退出「17+1」。
立陶宛指,「17+1」對歐盟構成「分裂」因素,認為歐盟成員國應轉而採用「更團結的『27+1』模式」應對中國。據早前消息,愛沙尼亞與羅馬尼亞已正考慮退出「17+1」。
《南早》引述一名熟悉立陶宛政策的人士指,立陶宛 5 月退出「17+1」,將北京置於困難局面,因為「17+1」理論上應該諸國平等,若中國政府對立陶宛退出反應過激,可能會讓人覺得其他國家並非真心加入。
立陶宛退出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被視為「冷處理」事件,沒有點名批評,只說,「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機制成立 9 年來成果豐碩,不會因個別事件受到影響。」
《南早》引述的消息人士指,今次台灣代表處事件,正好給予中國一個機會,向其他國家發出警告訊號。該報引述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朱松嶺分析,中國政府認為一定要制止立陶宛,否則可能會引起一些西方國家的「骨牌效應」。儘管朱松嶺亦認為,中國選擇召回大使而非與立陶宛斷交,也是留下空間,讓立陶宛有轉寰餘地。
報道亦引述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龐中英指,中國召回大使,可向其他國家發出訊息,若與台灣走得更近,它們也會有同樣下場。然而他指,中國的強硬姿態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因為歐盟將雖就事件作出回應,而這可能逼使過去一直避免觸及台灣議題的國家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