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朗, AP photo

【文: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

#劍壇193 張家朗於 #東京奧運 勇奪男子花劍金牌,使得香港人對劍擊的興趣大增。這項源自昔日歐洲軍官以劍格鬥而生的運動,是奧運會中絕無僅有的器械格鬥項目,使得劍術這一傳統軍事技藝,能流傳到現代。

劍,可說是在火器發明前世界各國軍隊必備的武器,歐亞非各國皆有其獨特的劍,尤其是文化多元的亞洲,中、日、韓、菲、印度、波斯、亞述、阿拉伯、土耳其,皆有自己獨特的劍。以劍格鬥的傳統,在不少國家都有,當中以古羅馬尤為興盛,格鬥士們以雙刃劍與盾進行生死格鬥。斯里蘭卡也有類似的格鬥競技,稱作 angampora (අංගම්පොර),也是讓選手們以傳統劍及盾進行格鬥。去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一度盛行的長劍(一種具十字護手長達一米的雙刃直劍)格鬥漸漸被具護手的刺劍取代,沒有了昔日的劍盾實戰格鬥色彩,變成優雅的消閒及防身練習活動,成為類近現今劍擊的活動。

現今的奧運劍擊比賽,建基於昔日歐洲騎兵軍官常用的三種劍,分別是張家朗所用的源自法國短劍的花劍 (Foil),同樣源於法國宮廷劍的重劍 (Épée),以及源於匈牙利軍官劍的佩劍 (Sabre)。花劍全長 110cm,刃長 90cm,重約 500 克,橫切面成矩形,有象徵式的血槽,護手為意式鐘狀護手;重劍全長與刃長與花劍一樣,重 770 克,橫切面呈三角形,有象徵式的 V 型血槽,劍身較花劍硬且較難彎曲,護手為比花劍大的意式鐘狀護手;佩劍則全長 105cm,刃長 88cm,重約 500 克,橫切面呈長方形,劍身和重劍同樣較硬難彎曲,護手則與前兩者不同,為現代軍官劍常用的月牙形護手,包覆整個手。進行比賽時,選手需穿着多層防刺服及面罩,奧運項目的防刺服具導電功能,方便對方的劍尖觸及時通電計算得分。

三種劍各有其格鬥方法,花劍及重劍皆只容許刺擊,只能以劍尖觸碰對方得分,兩者的分別在於花劍的有效範圍只限主軀幹及兜檔,而重劍則只要觸碰到身體任何一部分即可得分。佩劍則參考騎兵格鬥,允許刺擊及劈擊得分,得分範圍僅限包括頭和手臂除手掌外的上半身。花劍及佩劍皆講求作戰優先權,憑誰主動進攻來決定優先權,優先權在自己進攻動作中斷、出界、或對方成功以劍格檔時失去,若雙方同時擊中對方則有優先權者得分。重劍則是只要擊中對方便可得分,兩者同時擊中對方則兩者皆有分。首先取得 15 分者,則算勝出該局。至於在比賽中偷步、以非持劍手檔格、主動向對方曝露無保護地位如後腦及後背,則會被罰黃牌,兩張黃牌會累積為一張紅牌,而故意用劍抽擊對手則會被罰紅牌,當被野紅牌就會使對方獲一分。如出現嚴重範規如出現不當武力,則直接黑牌離場。

除了劍擊,日本劍道及中國劍術皆為流傳至今的普及運動項目,當中日本劍道具競技性,會穿着面罩及道袍以竹刀進行格鬥,比起西洋劍擊較強調劈擊,且著重要擊中要害部位如頭頸腹並切得較深入才可得分,或者擊中對方手部使其失去戰鬥能力,與劍擊的點到即止理念有相當分別,故一直未被列入奧運項目。在劍道中,還發展出被稱為銃剣道的刺刀術,使用上刺刀的步槍進行格鬥,與英國刺刀術分庭抗禮,亦與英式刺度術啟及了中美台三種各異的刺槍術。現今的中國劍術則較少競技成分,在比賽時往往如套拳及其他武術項目般講求個人揮劍技法,憑動作流暢性、複雜度及個人氣魄來決定分數,較出名的有太極劍及武當劍。此外,最近開始流行中世紀式格鬥大賽,利用包了膠的彷古十字劍與棍棒戰錘以及盾來進行團體近戰格鬥,模擬中世紀的戰鬥,只要使對方全部投降便算贏,因而有 #中世紀wargame 之稱。最近在香港流行的光劍格鬥,則源於電影《星球大戰》系列的光劍戰鬥場面,利用特地設計的光劍進行類似日本劍道般的格鬥,再加上一定的戰術元素,使玩家能如同電影中的武士們戰鬥。

無論是西洋劍擊、日本劍道、中國劍術,還是中世紀格鬥,都旨在讓民眾承傳傳統的技藝,有時則演變成實戰色彩濃厚的刺刀及匕首格鬥術,或是富趣味的光劍格鬥,吸引人氣。這些技能,皆可提高個人的自衛應變能力,使自己可在隨時在日常出現的冷兵器襲擊中保護自己。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