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來源:Vicky Ng @ Unsplash

【文:鄧家宙博士(香港史學會總監及大學講師)】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在中國文化裡是相當重要的節日。上古時代,先民以農牧為生,每逢冬季中原以北地區氣候寒冷無法作業,儘管踏入正月,但寒氣未消,一般要到月中過後才開始復耕,是以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是節慶歡慶期,也是農牧的準備期。

相傳正月十五日是上元天官誕,因天官掌握人間福德,先民會在日間舉行盛大祭神活動,到黃昏時候更在農地燃燒稻草雜物,藉此驅蟲造肥,同時祈福聚會。可以說,元宵節其實是農民復耕作業的標誌。到了漢代,因皇帝在宮廷修建莊嚴壇場,張燈結綵作通宵祭祀;後來又有漢明帝在元宵當夜在皇宮點燈供佛,上表祈福,這種禮儀漸漸流入民間,也演變成元宵燈會。

既然皇帝在元宵夜供佛,佛門也衍生了相應禮儀,白天以紅豆煮成稀飯,討個應節氣氛。後來更定於這天瞻禮佛陀遺骨舍利,因為見舍利如見佛,而且佛又是「天中天」(十德號之一),在這天燃點燈明供佛祈福是最好不過。不過因佛涅槃日就在二月十五,兩者差距只三十天,是以元宵瞻禮舍利的禮俗也沒維持很久。

佛涅槃日即是紀念佛陀圓寂的日子,以漢人習慣本稱為忌日、諱日或遠日,不過佛門不忌避諱,故當天不稱忌日,而叫「涅槃會」。除了禮佛誦經之外,禪門更煮「涅槃團子」應節。該「團子」最初以米、粟、稗、黍、豆等雜糧搓成飯「粢團」(飯團),後來演變以糯米粉加水搓成丸狀、糍狀、餅狀或蛋狀的白色粉團子,以此代表佛陀舍利,追憶佛的德性。

佛教傳到日本後,禪宗保留這風俗,更將粉團子染成青、黃、赤、白、黑(紫)五種顏色,象徵信、進、念、定、慧等生命的要素,藉此紀念佛陀,反思人生,所以叫「涅槃團子」,相當有意義。至於粉團子的烹製其實相當簡單,最常見是將粉團子搓乾排成「九筒」或疊成「金字塔」,供佛後再品嚐。亦有以竹籤串起團子,到進食時塗上甜汁或抹上豆蓉,增加味道和口感。當然尚有製成甜湯丸或演變成各種形狀的菓子,形式可謂百變千方。現在,只有少數禪宗道場維持製作涅槃團子,但這種風俗卻融入日本人的歲時風俗,除了是中秋節的指定食品外,亦是日常休暇茶會的美食。

 

(原刊於 2020 年 2 月 20 日《溫暖人間》526 期)
不吃動物的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