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疫苗對許多人無效益 醫療界仍提倡 ?醫療倡議的對象是所有人而不只是你
就新冠肺炎疫苗,我留意到有不少論者抱有「既不會反對,也不會鼓勵他人打疫苗(編按:另見回應以上觀點之文章)」的態度。非專業人士抱持這個觀點當然正常,但為何醫療界會提倡人們接種疫苗呢?畢竟疫苗是有風險的啊。
醫療界時常倡議一些事物,有些面對普羅大眾,如戒煙、戴口罩、接種各種疫苗。有些則針對特定病人組別,如服用抗凝血藥、接受手術等。所謂倡議的意思不是「這項程序一定對你有益」,而是「證據顯示,這項程序對大部份人利大於弊。」但没有人能夠精準預測你是不是那不幸的一小撮人。這就是為甚麼醫藥廣告到最後總要戴個頭盔,著你「詳細請向醫生查詢」,因為倡議不是針對個人的 Tailor-made 的建議,而是面向千人千面的大眾的。醫療界不可能證實某樣事物對「所有人」皆利大於弊, 因為這種東西不存在。
疫苗同理。從英國數據看來,COVID-19疫苗有效減少死亡率和重症率。與一年前COVID-19肆虐的慘狀比起來,疫苗有效減少英國人的死亡率。這句陳述並不表示所有人都過得更好︰有些接種疫苗的人死亡,他們本來可能即使染上COVID-19也不會死。算上這些死亡人口,COVID-19疫苗仍是利大於弊。於是,正如古老的電車難題開示,醫療界有責任去提倡疫苗,儘管那意味著有一部份人會死。為了避開副作用而避口不提疫苗,任由大量人口死去,恰恰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許多人指疫苗面世不足兩年,長期後遺症不明,其實這項指控同樣適用於新冠肺炎,不知你們有没有留意到?
那麼,對一個特定的人而言,接種疫苗有没有好處?我們不妨看看傳統醫學智慧為特定病人帶來多少好處。
以薄血藥華法林為例。醫生時常建議心房顫動病人吃薄血丸,聲稱它會預防中風。防得多少呢?以一般三高阿伯為例,在所謂高風險群組一年中風風險也只不過是單位數(例如說9%已經非常高了),食了華法林,中風風險也同樣是個較的單位數風險,不會變成零。於是在每批吃薄血藥的人裏面,有多少個人真的受惠呢?答案是︰在高風險群組(即受惠最深的群組)裏,每十七個人吃一年藥才可以防止到一宗中風﹗[1] 嘩﹗ 就咁聽,都幾雞肋喎﹗但醫生仍舊會建議心房顫動病人吃薄血藥,即使有十六個人會用一年時間陪跑,還得承受出血風險、飲食限制。因為醫生這番話不是只跟特定的病人講,而是會跟許多病人講同一番說話。據估算,如果每位心房顫動的人都吃薄血藥,那香港一年會少四萬人中風。[2]
你猜猜近年流行的子宮頸癌疫苗,要多少個女性接種才能防止一宗癌前病變?超過50。[3]
我們無法測量一個特定電子的位置,但如果有很多電子,我們就能猜到有多少比率的電子會出現在某個特別位置。醫療倡議同理,建議面向大眾,極有可能不會幫到一個特定既人,但只要面向的大眾夠多,它就一定會幫得到某些人,而且計過數後,它幫的人會多過害的人。所以醫學界的倡議不會像人想像般,對「每一個人」都有益。
醫療界提倡疫苗是從公眾整體利益出發,平均而言,每個人的福祉會有所增長,但這不意味著每人都會得益。難怪有些人選擇不打疫苗。不打疫苗,正如醉駕、不捐器官、吸煙、長期病患不吃藥一樣,都有機會產生外部成本(也就是社會埋單),如排擠其他病患醫療資源、傳染他人等。討論上述行為是否自私難免流於玩文字定義遊戲,正如要求配偶婚後與父母同住算不算自私一樣,一切視乎每人道德標準、對社群的歸屬感。更何況人一生中終有一日得做增加社會成本的行為,否則一個不吸收成本只吸取稅金的社會有何存在意義?
討論自不自私没有意義,「不打疫苗」有機會增加外部成本卻是毋容置疑的事實。將打不打疫苗簡化成無關公眾利益的個人選擇,等同忽視社會如何分配資源的經濟現實。而醫療,從來都是經濟問題。
最後,即使個人未必得益,一個平均而言每人福祉更好的社會仍舊值得追求。新冠疫情期間,大部份在醫院工作的同事都親身體會過外部成本,看著本來有機會得救的病人因疫情排擠醫療資源而失救。醫療倡議或許幫到某個隨機的人,也或許幫到的就是你。畢竟,無人能夠精準預測你是不是那幸運的一小撮人!
1. Gregory Y.H.Lipa, Steven J.Edwardsb: Stroke prevention with aspirin, warfarin and ximelagatran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rombosis Research, Volume 118, Issue 3, 2006, Pages 321-333
2. Esther W Chan, PhD, Wallis CY Lau, BSc, Chung Wah Siu, MD, Gregory YH Lip, MD, Wai K Leung, MD, Shweta Anand, BDS, Kenneth KC Man, MPH, Ian CK Wong, PhD: The Impact of Suboptimal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with Antiplatelet Therapy and Warfarin on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 Population-Wide Cohort Study
3. Anthony Garzone, DO; Matthew Schorr, MD; and Tyler Rogers, MD: HPV Vaccine for Prevention of High-Grade Precancerous Cervical Lesions, Am Fam Physician. 2019 Apr 1;99(7):online
原文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