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素材來源:試當真

【文:黃仲遠 Mills Wong】

已經全線沽清,但網上仍熱烈討論試當真現場版的賣票方法及後續影響,而我比較有興趣是,從心理學 (或行為經濟學) 角度分析,3 個問題

1. 還有甚麼人會買黃牛?

2. 賣黃牛的又能否得逞?

3. 下次試當真應怎樣定價?

這三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諾貝爾級的心理行為理論的作用有多大。

就是損失規避效應 (loss aversion effect)。這理論由諾貝爾獎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及認知心理學家 Amos Tversky 首先識別出來,即是人類覺得損失HK$100 的痛苦 (不論是真實或預期) 是大於獲得 HK$100 的快感,有研究說差距大概是兩倍。簡單來說,就是人類行為傾向逃避損失多於獲取利益,所以當人預期或發現自己損失,會比較願意付出更多去補救這損失。

由此推論,比較大機會買試當真黃牛的人,就是有比較強損失規避效應的人,亦即是買不到票已發覺是一個大損失的人。首先,不要以為所有想睇而買不到票的人都覺得有所損失,這要視乎該人的預期出價 (expected price),這會影響他的損失感程度。

眾所周知,損失規避效應最影響的是 HK$800 買不到 及 HK$600 目標價的那群 fans,因為這種非競投式拍賣銷售,購買者會以最高價值作為心目中的出價目標,這大大減低 HK$500 那群的損失感,因已經大幅 60% 飄離自己的最高價值。HK$800 那群的真實最高價值大概最多是 HK$900 (有些人因没有 900 這價格而降至 800 才出手),根據損失規避效應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損失感是獲得感的兩倍,所以當事人最多最多願意出價兩倍去買黃牛,即 HK$1800,寬鬆的以常態分佈計算,肯出這價格應仍算少數,而約 84% 的當事人應該願意在 HK$800-1460 買黃牛,如果黃牛在 HK$800 出手,這次理論上仍然有利可圖,雖然因為潛在購買人數大減,黃牛風險已經比一般賣票方法增加了很多。

因此,試當真這次的社會實驗,最大的貢獻,不是找出即時杜絕黃牛的方法,而是得知下次壓制黃牛的方法。HK$800,是關鍵研究發現。

下次試當真現場版的售票方法,如果絕一點,應該將 HK$1800-800 的價格差異縮窄,供以上潛在黃牛買家 fans 可以正途購買。這進一步大幅減少黃牛的客戶人數,同時亦可最大化表演者的得益,一石二鳥。

致於對其他表演者的啓示,是先要找出自己的市場價,再在市場價及常態最高黃牛價之間作較細分的價格差異化,這樣最能利人利己。

作者簡介:註冊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港台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