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陣的「死因」
能夠有勇氣走上街頭說出對政府的不滿,不是必然的事情。香港人在 2020 年或之前習以為常享有的和平示威空間,其實花了數十年時間開拓出來的。民陣宣佈解散,象徵著這空間已經化為烏有,公民社會組織倒退至數十年前去政治化的年代。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開始有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和基層社區運動,例如保釣、反貪污捉葛栢、艇戶事件等等,再提升至八十年代要求參與中英談判、爭取八八直選、聲援八九民運這些政治訴求運動,但六四事件的結局令港人活在政治恐慌中,大批港人移民,香港社運進入低潮期,迫於無奈地期盼回歸後的董建華能實踐「港人治港」。
民陣在 2003 年舉辦的七一大遊行,有五十萬人參與,是九七回歸後首次表達對政治狀況不滿的大型示威。2004 年,民陣再舉辦七一大遊行,再有五十萬人示威。兩次遊行,不單止促成了董建華「腳痛」下台,更對香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亦奠定了民陣的歷史地位。
2003 年 7 月,北京政府成立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慶紅擔任組長,全面領導港澳工作。自此,北京重新調整了對港政策。2004 年 9 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更首次提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面臨的嶄新課題,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黨肩負的神聖使命。要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支持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提高管治水平。在愛國愛港、愛國愛澳旗幟下,廣泛團結香港、澳門各界人士,不斷開創『一國兩制』事業的新局面。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香港、澳門事務。」
民陣在 2003 年由數十個香港民間團體組成,把香港的公民社會組織漸漸政治化,這是前所未見的轉向。一直以來,香港都有大量公民社會組織,但絕大部份都只關心自身組織和成員的利益,例如專業人士團體、社區街坊福利會、社會事件關注組等等,而民陣每年舉辦七一遊行,將公民社會組織捲入政治運動,由關注自身利益轉向社會整體利益,將民生問題與政治制度不公扣連,繼而不斷提出雙普選和特首下台等政治訴求。
換個角度說,中國內地每年都有不少維權行動,但只要不轉化成政制改革等政治訴求,就能夠維持政權的穩定。民陣的歷史意義,把香港的公民社會組織漸漸政治化,就是非殺不可的原因。
民陣的另一個「罪狀」是意識上的教育,它提供了一個與官方不同的「七一論述」,無論行動怎樣「和理非」也好,都與想慶祝回歸的政府對著幹。當政權舉辦各式各樣慶回歸活動,但民陣就為市民提供「上街遊行」這另類選擇,漸漸發展出一種公民社會的集體意識,呼籲市民捍衛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香港核心價值。
更重要的死因當然是 2019 年反修例運動,民陣不怕社運低潮,多次舉辦遊行和集會,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漸漸累積民氣,由第一次一萬多人的遊行累積到一百萬人,再到二百萬零一人。在 2019 年 7 月至 2020 年期間,不斷舉辦遊行集會,維持著和理非的反政府政治能量。客觀來說,是「和勇不分」運動策略的重要部份。
100 年前,中共是搞組織起家,所以比我們更清楚公民組織的力量,民陣非殺不可。「大台」如今雖然已經瓦解,但相信只是化整為零,已經覺醒的香港人,將會在下一波民主浪潮重聚。政權可以消滅民陣,但無法消滅民意。
(標題為編輯改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