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處分析本港體育活動經濟貢獻 2019 年佔 590 億元

港隊在今屆東京奧運取得歷史性佳績,特首林鄭政府上周表示,將向立法會申請近 10 億元撥款,推動香港體育發展專業化及產業化。政府統計處今發表報告,指 2019 年的體育及相關活動以市價計算的增加價值為 590 億元,在佔本地生產總值的 2.1%,體育相關就業人數為 83,000 人,較 2018 年增加 1%。
政府統計處今日 ( 16 日)出版新一份《香港統計月刊》,當中的「香港體育及相關活動」專題文章,分析了 2019 年香港體育及相關活動的經濟貢獻。分析發現, 2019 年體育及相關活動以市價計算的增加價值為 590 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 2.1%;就業人數為 83,000 人,佔總就業人數 2.2%,較去年增加 1%。
統計處將去年香港體育及相關活動的經濟貢獻,劃分成 4 個界別,其中「體育設施及體育俱樂部的運作經營」界別僱用人數最多,有 36,000 人。這個界別包括公共及私人體育設施、屋苑會所、體育俱樂部和職業體育組織、體育活動及比賽、體育教育,以及私人體育技巧訓練。
梁振英曾稱體育界無經濟貢獻
「體育相關用品的製造、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及「體育的支援服務及其他體育活動」兩個界別則分別僱用了 21,000 人及 22,000 人,佔體育相關活動基本價格計算的增加價值的 22% 及 36 %。另外,「體育旅遊界別」僱用 4,000 人,均在基本價格計算的增加價值,及就業人數佔體育及相關活動中最少,分別為 4% 及 5%。 這個界別為在港參與或觀看體育活動,例如遠足或觀看賽馬比賽的旅客,提供的零售、 住宿、餐飲等服務。
前任特首梁振英在 2014 年就提名委員會見傳媒時,曾指提委會需要均衝參與,並舉例指無論佔本港經濟來源 16% 的金融界,還是體育界、宗教界這些「沒有任何經濟貢獻」的界別,亦可以參與提名。其言論引起譁然, 特首辦公室及後澄清,選委會和提委會並非以人數或經濟價值來分配委員人數,而是通過加入不同界別,實踐《基本法》列明選舉要均衡參與,體現不同界別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