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確實時間表與目標 「走塑」只會變「走數」
【文:譚穎琳(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條條大路通羅馬」,先要知道羅馬在哪兒。多個國家與地區早已找到「走塑的羅馬」,定下減塑目標,近年已逐步淘汰即棄塑膠,建立可重用經濟模式。反觀香港政府的「走塑」政策,多年來落後於國際走塑浪潮。到 2021 年終於就「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展開公眾諮詢,惟諮詢文件如同一份「走數」文件。
計劃建議分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然而字裡行間無視預先包裝可附膠餐具的灰色地帶、欠缺清晰落實時間表,不斷以「視乎成效」、「未來發展成熟度」、「再檢視」等字眼包裝,頭盔戴得相當牢固,難免令人回想苦等十六年仍未見曙光的垃圾徵費。
多個環保團體近日聯合發布調查,推算四大快餐店集團,一年至少派逾五億件即棄塑膠餐具,但政府建議的首階段計劃,只規管當中約四成餐具,包括堂食即棄膠餐具、發泡膠餐具、外賣膠刀叉等,而涉逾五成,塑料更多、體積更大的膠蓋、食物容器和膠杯等,並沒有無確實的落實年期。
放眼國際間不同走塑政策,加拿大提出確實減塑目標與時間表,刺激市場需求,催生五間新開發的租借餐具公司;台灣的政府與商界合作推出餐具租借、自備餐具積分計畫等。政策目標清晰,加上大力推動可重用餐具普及化,才可達致真正源頭減廢。
綠色和平促請政府於 2023 年實施第一階段塑膠餐具管制,且不遲於 2025 年推行第二階段,市民可用一分鐘時間填妥綠色和平表格,並在 9 月 8 日截止前向政府提交意見,防止每年過百億件即棄塑膠餐具污染土地、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