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間私人發展商試圖以「土地共享」模式,向發展局入紙申請在濕地緩衝區發展中高密度項目。本土研究社與公共專業聯盟,今日(19日)提出以土地爲先的發展概念,建議政府優先發展 14 個位於新界西及北、主要爲棕地的土地群,包括八鄉橫台山、元朗牛潭尾等地,並呼籲收回部分已納入發展區附近的棕地,發展鄉郊式的公共房屋應付房屋需求。發展局表示,對收回發展區外的棕地,持開放態度,未來 5 年會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約 500 公頃土地。

本土研究社與公共專業聯盟,發佈名爲「煥然一新」的計劃書。根據土地性質及交通條件,揀選 14 個、共 563 公頃,主要坐落在新界西及北的土地群,作爲未來 5 至 10 年短中期發展的選址,包括八鄉橫台山、元朗新田、粉嶺坪輋、流浮山、元朗沙埔、元朗屏山北、元朗錦田南延伸、元朗牛潭尾、元朗十八鄉、大棠、恐龍坑、亞公田、蓮塘尾,及元朗南延伸位置。

每個選址平均約 40 公頃,約為 2 個維園,選址内的每塊零碎土地距離少於 20 米,土地群距離主要幹道不超過 1.5 公里。其中面積最大的是約 110 公頃的八鄉橫台山選址,當中超過 100 公頃土地為棕地,其次為佔地 81.2 公頃的元朗新田選址。

土地先行避開濕地緩衝區 發展鄉郊式房屋

計劃提出的選址,與原有的土地共享計劃、明日大嶼等以基建先行的計劃不同,反以土地性質為先,選擇棕地、閑置及囤積土地,發展 6 至 12 層的鄉郊式房屋及居屋,建立區内經濟,減低跨區帶來的交通負擔,並建議用多層大廈安置原有棕地使用者。

公共專業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表示,計劃有 4 個特點,包括選址並不涉及濕地緩衝區、綠化帶等,不存在環境的爭議;選址附近有要主道路等基礎建設,為鐵路以外更多元化的交通發展;發展一半低密度的房屋亦可提供 15 萬個單位,以供 40 萬人口居住;發展時間表已考慮城市規劃進度,預期未來 8 年内,分 5 期處理全部 14 個選址。

正視規劃問題 放鬆密度善用基建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批評,政府雖然有意圖發展棕地,然而有關計劃落入長達 20 年的長遠房屋發展,落成遙遙無期。他提及,希望計劃讓民間思考在新界北部外,有否其他土地選擇,「不要過度集中一些對環境有規劃爭議的地方,放鬆密度,善用現有基礎建設,發展適切的房屋,係香港在這年代依然可以做到」。他補充,計劃現時依然在發佈階段,尚未接觸政府相關部門,希望讓公衆查閲公開地圖,有否其他可行的發展途徑。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正研究減少城規條例的部分法定程序。黎廣德批評有關提議非常可笑,認爲港府將城規程序,作爲發展緩慢的藉口,而真正的原因是「土地、城市規劃的失誤」,「應收的土地不收,不應收的土地就收......偏偏走去生態敏感的地帶,製造阻礙出來,咩簡化程序都係假的,結果一定會走得慢!」,呼籲政府要考慮整體公眾利益,而非某些既得利益者。

洪水橋近流浮山 近 40 公頃棕地群未被發展

另外,部分選址距離政府新發展區,及去年在《財政預算案》公佈的棕地群,包括元朗錦田南延伸、大棠、 元朗南、洪水橋近流浮山。計劃書提及,如位於元朗南新發展區旁邊的山廈及欖口村,若政府發展區範圍延展約1公里,即可多 13.4 公頃土地發展。

記者日前走訪其中一個位於洪水橋近流浮山的選址。發現流浮山一帶遍佈棕地,部份堆滿金屬廢料,更建有多個大型貨倉,大量巨型貨車來回進出。然而,該處 40 公頃的棕地群,卻未有被納入洪水橋新發展計劃。

近流浮山道的一邊,有疑似是貨倉的大型藍色建築物,另一邊則放置大量巨型水管。部分被納入發展區的棕地,與維持棕地發展的土地,僅僅相隔一條闊不足10米的流浮山道。將來即使洪水橋新發展區落成,居民亦可能要面對被一片棕地包圍、沙塵滾滾的情況。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司馬文形容,新界的發展「亂七八糟(totally in a mess)」,棕地將本來綠油油的鄉郊分隔,但政府寧願犧牲環境、填海造地,亦不願改善新界的土地規劃。本土研究社研究員蔡諾正則指,在政府習慣白紙式規劃下,未見比較有彈性發展策略,更令棕地不斷擴張,「政府對於棕地嘅做法係 Do Nothing,容許土地一路一路被破壞,沒完沒了」。

發展局:對收回發展區外棕地持開放態度 適時會公布簡化程序細節

《立場》就會否收回新發展區外棕地等向發展局查詢。發展局回覆時表示,對各項可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案,如進一步發展新發展區附近地區,保持開放態度。發展局指,按照目前新發展區及其他正在規劃中的政府或私人發展項目,合共有超過 860 公頃的新界棕地會在未來作房屋及其他土地用途,並指政府在 2019 及 2020 年的兩個年度,曾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約 90 公頃土地,未來已知會收回的土地約有700 公頃,其中 500 公頃將在 5 年內完成。就簡化城規程序,發展局則表示現正審視處理申述、發展申請的時間表等,有否加快或精簡的空間,政府會適時交代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