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牌背後】謝影雪嘆難求物理治療 體院物理治療師吐辛酸 約十人照顧逾千運動員「隱患」
港隊在今屆奧運創下佳績,運動員低薪酬、資源不足等問題再度引起社會關注。歷史性打入羽毛球混雙四強的謝影雪早前在電台訴苦,她指體院的物理治療及按摩師人手不足,形容預約「好似要搶咁」。到底,為什麼在這個培育精英運動員的大本營裡,會出現「搶」物理治療師的情況?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提出五項支援體育發展措施,如加快興建體育學院新大樓等,但在增加其他軟件、人手方面的資源,討論似乎少之有少。
「謝影雪講出咗運動員嘅心聲,(預約系統)長年累月都爆曬⋯」現職體院物理治療師子傑(化名)透露,院內現時只有約 10 名物理治療師,照顧超過 1300 名運動員,形容每日工作處於水深火熱。物理治療師人手不足,對滿身傷患的運動員,會否隨時成為另一個隱患?
在體院,運動員想預約物理治療師,須事先透過中央系統預約,過程如「搶演唱會飛」般激烈,但每節治療僅長 30 分鐘。
短短半小時,對治療師來說是「極之短」,子傑解釋,一個新症,首 15 分鐘治療師須向運動員了解其傷勢,並進行合適的評估;剩餘的 15 分鐘才開始真正的「治療階段」,「電療一樣要 15 分鐘, 想幫佢做埋針灸 15 分鐘,再去按摩又要 15 分鐘,加加埋埋其實係要成個鐘。」
治療時間不足,或會令一些看似不太緊急的傷患,一拖再拖。子傑舉例,「好似筋腱發炎原本 3 至 5 日治療期就能康復,但如果唔理佢就會變成慢性病,隨時要 4 至 6 個月先醫得好。」
謝映雪早前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表示:「而家治療師同按摩師係唔夠嘅,好似要搶咁,佢一開個system 我哋就要book 哂啲時間。如果嗰日我唔得閒或者唔記得咗,可能嗰個禮拜都冇得治療... 我最想係可以舒舒服服,唔使成日驚住冇得治療。」
「每個治療師依家都爆 90% 至 100% (工作量),係會出現運動員今日睇呢個治療師,聽日要睇第二個治療師。」子傑說。
然而,每次轉換不同的治療師,都會衍生一連串問題。
非固定地治療不同運動員,實際上是逼治療師處理一個又一個的新症。子傑說,他們各人有不同的治療計劃,不斷處理新症不僅要被迫縮短治療時間,更會因為治療師之間未必充分了解大家的進度,導致「治療階段」重複出現。「同埋治療師同運動員其實都要建立關係、信任,如果雙方信任嘅話,對治療效果都會好好多。」
運動員也要做選擇
去年為體院球類精英項目運動員的 David(化名)表示,自己膝蓋和膊頭都有傷患,但體院每節治療僅半小時,只能二擇其一,「優先」選擇當日較為嚴重的位置接受治療。
對於運動員,David 認為,物理治療師最重要是「對我熟唔熟,無論係身體的傷患,定係做緊嘅運動。」但在激烈的競爭下,他每次幾乎只能以「合適自己時間」來預約治療師,沒有多餘空間去固定選擇接受同一人的治療。
最終在獲體院資助的兩年內,他僅接受不足 5 次治療後,便宣告放棄這項「免費福利」,取而代之的是自費光顧坊間的物理治療師。儘管每次索價近千元,「但至少真係長期睇同一個人(治療師),搵個問題所在,解決到個『根』。」David 補充,當然因為有保險才能負擔到費用。
無處不在的「差別待遇」
不同「精英體育資助級別」的運動員,原來在預約物理治療師上亦有「差別待遇」。子傑透露,「最高級」的 A 級精英運動員如李慧詩、張家朗等可無限次、無限時地預約物理治療,相反 C 級運動員每周僅能預約一次治療。
他批評,這個預約系統完全反映了體院的階級觀念,「佢哋訓練時數係一樣⋯大家都係人,人工已經有分別喇。」
同樣緊拙的人手,除了要應付每日恆常的診症外,亦要跟隊出埠擔任醫療團隊。子傑分享一次最誇張的經歷,當時正值大型賽季,體院僅餘下 2 名物理治療師,照顧 600 多名全職和兼職運動員。
「預防勝於治療?」
前體院物理治療師、現任新加坡國家隊醫官的李慧明指,以往在大型賽事如亞運會、世界錦標賽,港隊須同時出征多項精英項目,若每名總教練均要求一名物理治療師隨隊的話,「留下來的人」就要服務所有體院內的運動員,「有可能係得翻一個人對住青年隊,同埋無去嗰次比賽的運動員。」
每日繁重的診症工作量已佔去物理治療師「全部時間、空間」,李慧明說,他們根本難以抽身為運動員在療傷後做多「非常重要」的一步——預防傷患。
所謂的「預防勝於治療」,在體院明顯行不通。
預防兩字的背後,是治療師要了解運動員的訓練內容、訓練時的動作、疲倦程度以及傷患的恢復程度。
「其實依家係吊住(運動員)條命,只係令傷勢唔好惡化,做唔到提升另一階段。」子傑語帶失望道,自己平均每日須處理約 12 名運動員,連治療時間都不足的時候,更遑論要替他們預防傷患。他無奈稱,一班治療師總是「有心無力」,無法為運動員多走出那關鍵的一步。
人手充足與否 誰說了算?
走在服務最前線的子傑,面對連同看己在內的約 10 名治療師,需肩負起照顧逾千名運動員的責任,這個擔子顯然有點吃重,情況對雙方亦毫不理想,但站在體院的角度,人手又是否真的不足?
體院主席林大輝上周五(13 日)出席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提到,運動員的資源不能只有硬件上增加,在軟件和人才上都要有所增加。
對於按摩師不足的問題,他表示讓運動員適用的按摩師技能和要求更高,不容易聘請,而且按摩師亦要跟進運動員的身體狀況,有時又要隨團出席比賽,因此按摩師人手會顯得緊絀,未來會考慮聘請不同方案,包括找兼職按摩師應付需求。
但體院同日晚上回覆《立場》查詢時卻指,現時包括物理治療內的各項服務「人手充足」,只須解決每日某些時段的額外需求,例如運動員一起完成訓練後的時段。
記者兩次追問院方有關物理治療師的詳細人數、與運動員的比例,以及會否考慮增聘人手等一連串問題,惟院方僅重覆稱未能提供相關數字。
「治療師的福利、人工可以更好」
子傑透露,今年已有至少 6 名治療師已經或將會離開體院,原因亦離不開薪酬福利。
儘管體院的支出依賴政府資助,但物理治療師的薪金並非如醫管局般「跳 point」計算,僅會跟隨每年度公務員的加薪比率,「醫管局仲要只係最低人工嘅 reference」,子傑補充,加上不時要隨團到各地賽事工作,永遠留唔住住資歷深嘅同事。」
將在八月底退休的浸會大學運動及健康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向《立場》表示,有別於坊間物理治療師,體院的物理治療師者照顧的對象是精英運動員,「一般人物理治療郁得手郁得腳,功能上行到路咁 OK 㗎喇⋯但體院嘅運動員唔係喎,你要佢跑得仲要出到最大嘅運動能力去跑,所以個要求一定要高好多。」
體院的物理治療師分為幾個階級,包括普通物理治療師、運動物理治療師、高級運動物理治療師,而成為運動物理治療師需要運動醫學的碩士資歷,現時在香港,只有中大提供相關課程修讀。
高學歷、不時要隨隊離港工作,但治療師的人工卻追不上種種要求, 「變咗好難請到人⋯你又可能要結婚生仔、買樓,咁咪走囉,你一定要靠高薪嘅條件先吸引到人留喺度⋯所以依家體院都好少年紀大的physio。」雷雄德同意,體院物理治療師的薪酬和福利絕對有上調的空間。
缺乏人才培訓的香港
另一邊廂,雷雄德斥本港缺乏運動物理治療師的人才培訓,提到在美國和台灣均設運動防護員的課程,同時教授物理治療以及運動醫學的知識。他建議教育局應著手培養相關的人才,例如將運動醫學的課程融入至理工大學的物理治療學士學位中,「香港又話同世界接軌,點解無一個 Athletic Training(運動防護員) program 呢?依家 sports medicine 淨係得中大有得揀。」
「(政府)人才培訓都出唔到人頂住檔,你咪要靠高薪嚟養住佢囉。」
記者|陳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