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Natalie Dessay,圖片來源:《Becoming Traviata》

延緩了一年,東京奧運終於順利完成,由於今次三間免費電視台能同時播放比賽,加上時差不大,讓香港市民能全程投入,加上香港運動員屢創佳績,令大家更為關注,一時間「全城奧運」。

奧運比賽之所以牽動人心,除了是競賽,更純粹的是因為一切的努力都集中在一場比賽中,那一跑、那一跳、那一擲可能不過是數十秒的事,但背後卻是以年計的訓練,以及運動員、教練、家人朋友,甚至政策的支持。我們看的不止是比賽,而是一個人或團隊多年訓練的精華。

換個角度說,一場音樂會之於音樂家好比比賽之於運動家,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也許音樂會不及比賽般緊張刺激,但音樂家的付出和面對的壓力有時確是不足為外人道,特別是在香港,跟運動員一樣,當音樂家決定要將音樂當成志業時,常常要面對諸多質疑和阻力,包括來自至親;在踏上舞台前不知要通過多少次試音,也不知嘗過多少次失敗,而且不會知道失敗原因——畢竟藝術是很主觀的,就算表現良好,非試音者杯茶也沒辦法。

為了令表演完美,會花無數時間和心血鑽研,有時哪怕是非常細微的地方,也會反復練習,還記得多年前看過一套紀錄片《Becoming Traviata》,講述由法國女高音Natalie Dessay主演的歌劇《茶花女》的排練過程,印象最深是出end credit時,看著Natalie Dessay不停練習她倒下的動作,甚至要請教他人,為的就是要「跌得靚」——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跟運動家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別無二致。

最近欣賞了香港國際大提琴學會的音樂會,除了指揮和演出嘉賓外,演出者全是十八歲以下的年輕人,雖然演奏未必十全十美,但絕對是有板有眼,更重要是他們的精神面貌,每一位都非常集中,不難感受他們是多麼投入演出,背後亦付出了不少——他們確實展現出運動家精神。

當下大家都說支持香港運動員,其實本地音樂家同樣值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