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筆從心】

整個世界正在經歷大時代的洗禮,無論身處香港或歐洲,大家無一倖免地承受巨變。新聞工作者盼能求真地紀錄城市變遷,可是如今卻面臨挑戰,一方面受制於新聞機構的制肘,另一方面不少國家的政府為了鞏固政權,打壓新聞自由,記者更是首當其衝,如何在各方面之間游走,呈現親眼所聞將是一大難題。

原本任職報刊的國際版記者甄梓鈴,希望親身到新聞現場採訪,將國際新聞帶回香港,於是毅然辭去了記者一職,以獨立記者的身份前往歐洲。她採訪了波蘭前總統華里沙、瑞典羅絲格德的移民區、從伊斯蘭國獲救的雅茲迪族博士生等等,並將文章結集,出版《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一書。甄梓鈴笑言在香港的國際版記者非如其名,並不是大家想像中可以經常出國採訪,反而大多數時間呆在電腦前,翻譯外電和搜尋國際相關新聞。她「趁自己有團火」隻身出國闖闖,就像創業一樣,一手包辦資料搜集、行程安排、實地採訪、文稿整理,或甚要向新聞機構「賣橋」,盼其能夠刊登文章。

鐵幕倒下後的新聞自由

一九八九年東歐劇變,波蘭前總統華里沙領導團結工會掀起一場改革運動,與共產主義抗衡,他更被視為令鐵幕倒下的英雄。不過華里沙掌權之後波蘭發展不盡人願,社會經濟體制過渡至市場經濟時帶來陣痛,企業倒閉失業人口增加等因素,令右翼民粹主義崛起,更有學者擔心在開民主社會的倒車。華里沙亦被政敵攻擊,坊間對他評價好壞參半。甄梓鈴前往波蘭時決定嘗試聯絡華里沙,最終成功透過翻譯人員進行訪問,了解三十年過去,華里沙如何看波蘭。華里沙認為自己成功爭取波蘭獨立,但其他事情需要通過民主程序完成。

除此之外,甄梓鈴亦採訪當地老牌媒體《選舉日報》的總編輯米奇尼克。這報刊以調查報道打響名堂,卻被執政黨卡欽斯基等人視為眼中釘。2016年頒佈的新媒體法,賦予政府直接任命公共媒體機構主管的權力。米奇尼克形容如果在親政府媒體工作便要接受新聞審查,只有私營媒體還存在新聞自由。雖然編採自主暫時未受到影響,但壓力總是無處不在,「政府不覺得我們在說真話,總是質疑我們才是說謊者」。

勇救被困「伊斯蘭國」博士生

在香港了解國際新聞,大多都是依靠外電的報道,如較早前有一宗國際新聞講述瑞典女教授收到伊拉克博士生電話短訊後,得悉學生被困伊斯蘭國佔領區,於是派僱傭兵去救學生與其家人,學生最終能夠完成論文。這種奇特的經歷在網上引起了回響,大家集中討論的莫過於「未交論文唔好死」,甄梓鈴卻嘗試尋找那名博士生,詳細探討新聞人物背後的故事。

博士生祖瑪屬於伊拉克宗教少數派雅茲迪,這族群崇拜「孔雀天使」,卻被穆斯林視為拜魔鬼,數百年來受到排斥。蓋達組織批評雅茲迪是異教徒,曾經在他們的聚居地發動自殺式炸彈襲擊。祖瑪四十多歲已經經歷了四場戰爭,包括兩伊戰爭。祖瑪完成博士學位後在瑞典藥品公司工作,生活安穩,但親人、族人仍然分散各地。他希望生活低調,怕受到他人報復,最終為了自己的族群發聲,答應接受甄梓鈴的訪問。

瑞典羅絲格德移民區

移民成為香港人的熱話,原來北歐這些被譽為幸福國度,也有著受當地人白眼的移民區。瑞典的羅絲格德是著名球星伊巴謙莫域的成長地方,雖然這裡只是一個擁有兩萬多人的小城市,但逾八成人有移民背景,在這裡猶如進入了穆斯林世界。數十年來,羅絲格德的槍擊劫案、爆炸、強暴等罪案數字持續上升,在瑞典人眼中更是令人聞風色變的「戰區」。伊巴謙莫域的成名並沒有為區內帶來重大的改變,只是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專門前往移民區打卡,一睹伊巴謙莫域家鄉的風光。甄梓鈴所寄宿的瑞典家庭更質問她為何會去羅絲格德,當地人標籤了「移民區」,也是瑞典移民問題的另一黑暗面。還有更多人物故事,甄梓鈴都一一紀錄下來。

很多時我們只能夠看到新聞報道的表面,背後人物的故事需要記者深入調查發掘。可是礙於時間、資源、公司制定採訪大方向等因素,記者有好題目卻被採訪主任阻攔,有好新聞卻沒有時間調查,甚至只能看看報告、數據,拼貼而成所謂的深度文章。獨立記者或許是擺脫這些制肘的出路,在這個大時代,做記者難,做一個好記者,堅持自己信念的人,更難。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