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修例引入海外醫生 葛珮帆反對只限香港永久居民
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聯席)今日( 21 日)舉辦「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論壇」,討論政府修例引入海外醫生。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大多數公眾支持修例,稱全世界都對海外醫生加分和特別開放,形容是醫護人員「世界爭奪戰」。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凌霄志就對質素把關有憂慮,「不能為了增加人手,令香港醫療有其他難處。」
應對本港醫療人手短缺問題,政府提出《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擬免試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申請人須是本地永久居民、在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畢業, 並已在當地獲取醫生註冊資格或專科醫生資格、要先獲公營醫療機構,包括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錄取;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於有關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一段較長時間,建議為期 5年,並在建議年期後方可取得正式註冊;獲僱用機構獲確認醫生服務稱職。
業界指有離職潮 憂引入影響質素
凌霄志在論壇上指,現時公營醫護人員離職有上升趨勢,部份可能是離開香港,目前公私營醫療失衡,單純增加人手不能解決問題。
政府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訂定不超過 100 間非本地醫學院頒授的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凌霄志稱,絕大部份香港公立醫生不反對引入海外醫生,但關注註冊形式是否公平公正公開。他質疑註冊委員會有一半人由特首委任,憂慮凌駕了醫務委員會的註冊功能,亦未見揀選哪間醫學院有何準則。「一定要把關,唔係要完美醫生,而係要安全。」他強調不是將質素和數量放在對立面,而是要互相監察,但如果把關出現缺口,可現骨牌效應,影響整個醫療系統。
凌霄志引述本港孕婦死亡個案自 2000 年後每年不超過 5 宗,指香港醫療水平高,是由嚴格制度和高難度執業試支持,「增加醫療人力時,需要維持高水平,精益求精,唔可以為增加人手,令香港醫療有其他難處。」
葛珮帆批引入須為港居民限制保守
葛珮帆聲稱,公眾大多數表示支持修例,醫療人手不足是世界性問題,其他城市都設法吸引專業人員,形容各地招攬醫護人士是「世界爭奪戰」。
修例指明申請人須為香港永久居民,葛擔憂引入成效,「揸住永久居民身份證有幾多呢?我哋唔知,政府都唔知,可以引入幾多,政府都冇完全準確數字,係 unknown。」她質疑香港是國際城市,各行業都吸引人材,為何醫療要如此保守封閉,「門係要打得幾開,定盡量保護式解決問題?」她認為,修例是開放讓中國醫生來香港的說法是「完全政治化」,存在偏見。
她指民建聯尚在討論會否提出新修訂案,但她希望持更開放態度,「面對國際競爭,如果固步自封,受苦係市民,要等更耐先得到專業醫療服務。」她亦不認同引入海外醫生會降低醫療質素,縮短輪候時間可提升病人存活率。
林正財倡放寬醫護退休年齡
行政會議成員、醫生林正財指,對政府過往施政規劃不夠長遠感到失望,「係咪仲要用啲年年計、年年清去視野做政策?」他提醒數量和質量同樣重要,輪候時間過長,對病人來說,就算醫療質素多好,都不能反映真正的醫療水平。
林正財指,香港可以走自己的路,但不可太過天馬行空,不去爭人材。他解釋,有大學跟他反映不能再增加學額,「一去到臨床,要見真病人時,一個病人容忍到幾多人去聽佢個心、摸佢個肚?」
他關注醫管局有人材流失情況,期望局方與前線醫護多溝通,稱做政策和管理的人要了解同事關心什麼,「前線做得開心、有滿足感永遠都係啱」。至於如何解決短期人手問題,他建議放寬退休年齡限制,留住六十歲以上醫生在系統培訓。
聯席曾就修例了解長期病患者及照顧者意見,收回 505 份問卷。接近一半(49.7%)人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引入的非本地醫生必須限制為香港永久居民」,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則有四成(40%);而六成人同意或非常同意,對引入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有信心,認為他們具備專業資格,但有個別意見,對引入中國、東南亞及第三世界的醫生較擔心及抗拒。
聯席發表《 2021 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立場書,表達期望立法會儘快修例,於 2022 年 7 月開始接收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於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以舒緩醫生人手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