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生赴臺讀書 不再吃香?
澳門學生選擇赴臺升學的人數巔峰時期是 2016/2017 學年,人數高達 4,995 人。而最近幾年,澳門赴臺升學的人數漸減,最近一個學年(2019/2020),人數跌至 3,700 多人。
這一系列數字的下降,到底只是偶合,或是經濟環境和政治氣候變化而引起的結果?有見及此,本期專題我們邀得幾名澳門學生,分享他們選擇赴臺求學或是放棄赴臺的原因,希望可以藉此探討他們升大選擇背後的影響因素。人生旅途總有許多抉擇時刻,現實總使我們在妥協與掙扎中不斷徘徊,但趁年輕追夢去,總不會有錯。
澳生赴臺人數漸減或因政治氣氛 崔子釗:放鬆港澳生來臺念高中的限制是「好事」
【文:記者西西子】
過去近十年澳門居民赴臺升學的人數基本過四千人,高峰時近五千,而直至 2019/2020 學年跌至 3,700 多人。在臺攻讀碩士的澳門媒體人崔子釗表示,近年澳門不少學校加強鼓勵學生赴中國升學,甚至提供大量保送名額。相反,赴臺升學則漸漸少了學校鼓勵。「甚至一些紅底學校想方設法讓學生打消赴臺升學的念頭。我相信這種情況會逐漸擴散至全澳的學校,因為現在所有學校都是在官方的校網底下,學校的政策和資源得受到政府的支配」。又指,這種情況下近幾年的赴臺升學數量減少是一個必然結果。而對於臺灣教育部有意向港澳生放鬆來臺念高中的限制,崔子釗認為是好事。
崔子釗表示,澳門坊間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赴臺升學,「容易吸收到反共、民主和自由的價值理念,會影響中共在澳門針對青年的國情教育政策。所以兩岸形勢、中共對港澳政策,對學生赴臺升學都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也是所謂的政治因素」。又指,自蔡英文連任後,可以見到兩岸的關係越趨緊張及惡化;而 2019 年反送中運動後,內地更加加強對港澳的全面管治,港澳與臺的關係,更大程度受內地因素影響,而伴隨惡化。
澳門教青局表示,由 2011/2012 學年起推出「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起,局方會按受惠人資料整理本地學生在外升學情況,以及對外作出公佈。據該局提供最新在臺澳門升學學生人數,即 2019/2020 學年登記於臺灣就讀澳生人數為 3,700 多人。而 2020/2021 學年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的登記評定工作仍在進行中,故未有相關數字。由 2011/2012 學年的 4,120 人到巔峰時期的 2016/2017 學年達 4,995 人,而最近幾年,澳門赴臺升學的人數卻不斷依學年漸減。崔子釗認為,若升臺意欲受疫情影響,人數應該是在 2020/2021 學年下跌,而非 2019/2020 年學度。
據臺灣媒體披露,臺灣教育部有意鬆綁來臺念高中的限制,讓港澳生得以「就學」名義申請來臺就讀高中。又指,考量來臺讀高中的港澳生年齡未滿十八歲,父母親無法隨行來臺照顧,新修正辦法將以學校校長、校董或董事擔任在臺監護人。針對新措施崔子釗表示,措施是針對中學生,或對香港的學生吸引力較大,也許有少數的澳門人也會考慮這一途徑。「當澳門的教育充斥中共的政治滲透下,相信還是有家長不願學生接受中共式的愛國教育,這將會增加一個選項,是好事」。
問及自己選擇到臺讀碩士的原因,崔子釗表示,主要考慮到目前臺灣是華語地區唯一的民主自由地方,而目前港澳的民主自由已經嚴重倒退。「個人想繼續進修,汲取更多的知識,沒有人不想呼吸自由的空氣」。
妥協與求解:沒有實現的赴臺計劃
【文:實習記者立青】
赴臺升大一直是澳門學生的熱門選項,但是近幾年赴臺澳生的數字卻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有中學老師現時其所在學校愈來愈少人去臺灣讀書「一年可能得幾個」。而受到疫情的影響,近兩年臺灣海外聯招相繼取消在澳門本地舉辦「學科測驗」,而改以「四校聯考」及中學相關科目成績,採計科目總分、學生選填志願序及校系名額做為分發依據。兩名受訪者林同學(化名)和劉子舜分別參加了 2020 年和 2021 年的臺灣海外聯招,林同學和劉子舜都被有「臺灣第一學府」之稱的國立臺灣大學錄取,但礙於各種因素影響,兩人最後都放棄前往臺大升學。
初選擇赴臺的原因:離澳見識 臺灣滿人文關懷
劉子舜說,自己選擇報讀臺灣的大學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他希望可以走出澳門,去世界其他地方見識一下。
而對於林同學而言,觸發他報考臺大的契機,源自於中學參加的一次學生交流團,他在交流團上結識到了一些臺灣朋友,「覺得他們好善良」他感受到臺灣人的友好。他表示,曾和臺灣人的相處,使他開始覺得臺灣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地方。同時,林同學認為臺灣有不同於澳門的教育體系和生活環境,這兩樣是吸引澳門學生赴臺讀書的最大吸引力。
來自父母和學校的勸阻
最初報名臺灣聯招時,林同學就遭到父母的反對。面對家人的反對,他選擇瞞著他們報名了臺灣聯考,用自己的錢交了報名費。當時正值臺灣大選,家人對他說,臺灣政治環境比較複雜,再加上疫情控制亦相對澳門和中國內地較為不穩定,同時也擔心受疫情的影響,兩地入境管制,可能面臨長時間不能回澳的問題,再者,大學背景是臺灣對於日後找工作也難免會有影響,讀完回澳可能發展會不太好,勸說他不要去臺灣讀書。家人的意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升大抉擇。
另一面,林同學中學就讀的是澳門人俗稱的「紅底學校」,學校老師也叫他要自己考慮清楚「比較建議不要去臺灣」。
相反劉子舜的情況就相對較好,劉子舜表示,父母和學校都沒有給他太多意見,只是讓他自己決定。不過劉子舜自己也覺得如果畢業想要回澳工作,特別是政府部門,去臺灣讀書或許沒有優勢。
最終的選擇
臺灣大學放榜後,林同學被錄取了臺灣大學心理系,劉子舜被錄取了臺灣大學森林環境系。
林同學表示,自己同時也收到澳門大學土木工程和中山大學社會學類的錄取,但他最終選擇入讀國內的中山大學。今年他已經讀完大一,準備選擇人類學進行修讀。對他而言,相對於留在澳門讀「搵錢」的學科,這對自己而言是更好的選擇,廣州是一個大城市,中大也有不少舊同學和朋友,而且廣州距離澳門也更近。
劉子舜表示,由於被錄取的森林環境系並不是他的「first choice」,加上考慮到最近疫情的變化,他選擇留在澳門本地升學,修讀生物信息。他坦言自己沒有考慮去內地讀書,認為自己不能適應內地的生活環境和節奏。
他們二人和許多澳門年輕人相似,夢想著長大後,自己要離開澳門出去看看。然而當面對著來自家人或學校的勸阻、疫情對兩地的影響,以及對於未來就業和前景發展的擔憂等等問題時,理想與現實之間形成的裂谷成為他們的作出決策的阻礙,也成為了圍困他們赴臺的屏障。
人生總會面臨許多抉擇時刻,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妥協與求解,而在當刻也總是難以分辨出決定是否適合,或許只能交由時間檢驗。
臺灣升學 = 前途未卜?
【文:Nys】
比起內地的生活節奏,我更喜歡臺灣的生活節奏,所以,我選擇了到臺灣升學。
但是,當身邊的親朋戚友知道我的選擇後,無一不感到惋惜,畢竟在他們的眼中保送到內地名牌大學對於在某名校讀理科的我來說是唾手可得,但是我卻「叛逆」地選擇到臺灣就讀,甚至母親的朋友搜羅許多到內地或澳門留學的相關資訊給我,希望打消我到臺灣留學的想法。而在我眼中,他們的勸說只是在告訴我,在臺灣讀大學的話,我大學四年的努力只是會打水漂,因為在臺灣讀書的我未來回澳發展前景很差,比起在內地或留澳升學的人我是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想出人頭地的話就應該乖乖地選擇在內地或留澳升學。
亦因為這樣我不止一次思考因為喜歡臺灣的生活節奏而選擇到臺灣升學的我是否錯了?是不是當初給自己多一點壓力,到內地保送會更好?是不是我未來回到澳門就注定比別人差了一大截?還好的是我的父母是全力支持我的選擇,在他們眼中即使內地名牌大學任我挑選,也不及到自己喜歡的地方闖一闖好,他們的支持無疑是給因為他人的勸說而迷惘的我給了一支強心針。
我十分榮幸可以得到父母的支持,可是也並不是身邊每位的朋友都能像我這般幸運,能有支持自己想法的父母。我有一位好友的同學仔,因為家中的壓力他迫於無奈之下報名了內地的保送,但是他在第一輪的筆試中就落選,在好友父母眼中他只是因為在聖誕假期只顧出去玩並沒有在家好好準備筆試,所以才會被刷下來,不然以他在學校的成績是絕對可以保送成功。但是在好友眼中,內地保送所報考的大學以及科目都他都並不感興趣,所以完全提不起勁去準備筆試,所有的選擇只是礙於父母的希望。保送失敗反而讓他鬆了一口氣,讓自己擁有一個全新思考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和學校的機會。
最後好友也是選擇到臺灣留學,但是好友的母親一直都是反對他的選擇,而反對的理由只是因為,她覺得孩子到了臺灣讀書後就會結識一群臺獨分子,然後自己的兒子也會被他們所洗腦並且加入他們,成為某些媒體所報道的「暴徒」,影響社會安定,將來沒有好出路。即使現在好友被臺大所錄取,也未能獲取母親接受自己的選擇,並且甚至覺得孩子當初就是故意在內地保送時考差,只為迫他們同意孩子到臺灣升學的選擇,但是好友並沒有因此屈服,依舊堅持自己的選擇。
一萬個讀者就有一個萬哈姆雷特
在初中的時候我就確定自己的升學意向,但是途中我有因為別人的意見而猶豫過、迷惘過,只是現在的我對於我的選擇感到自豪,到臺灣升學並不是失敗者的選擇,臺灣讀完大學回澳的前景不一定比內地或留澳升學的人差。每個人都有自己期望的大學生活,比起盲目跟從別人的選擇或聽從他們的意見,自己應該思考清楚自己真正適合的升學地點,畢竟生活是自己而不是別人的。一萬個讀者就有一個萬哈姆雷特,沒有人可以完全成為別人所期待的模樣,所以不要因為別人而放棄自己所期待的生活。
蔡梓瑜:疫情非到外地升學人數降低主因
【文:記者西西子】
新冠疫情令澳門社會發展一度停擺及發展緩慢,亦剎停了不少人原定的人生計劃,例如由於到處封關,到外地升學不再像從前般容易。澳門教育學會會長蔡梓瑜表示,疫情的確減低學生到外地升學的意欲,但他分析政治因素也有加成。
他以到台灣升學為例,香港近年到台升學人數倍增,澳門則無太大變化,與港澳兩地政治形勢密切相關,預計若澳門政治形勢有變如言論自由被收窄,相信日後選擇到台升學的人數也會上升。
蔡梓瑜提到,近年政治動蕩的臨埠香港爆發移民潮,這兩年選擇台灣升學的人數不跌反升,也是顯示人們的出走心態。據香港媒體報道,鑑於連串的社會事件,有父母鼓勵子女大學畢業後留台工作,爭取當地居留權。「見到香港的父母很急切將子女送去台灣甚至去移民,因為家長著重的是子女的安全,為他們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
他表示,再反觀澳門由於內地一流大學向港澳生開放招生,保送對澳門學生來說看起來容易且輕鬆,家長綜合考慮後認為到內地升學也是不錯選擇。這或是近年去台灣升大學的人數減少的原因之一。
升學涉政治因素考量?
但蔡梓瑜認為,學生及家長的選擇也涉及政治因素的考量。在立法會選管會 DQ 民主派組別後,他發現本身不太關心政治的澳門人開始覺醒,「這種關心不一定是國家大事,而是政治事件和漣漪已觸及到每個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計劃、生涯規劃……若當局進一步箝制言論自由,澳門步香港後塵局勢變得緊張,要開始思考留在澳門是否安全、放心和穩定」。他亦指出,當參與過「六四」集會也成為所謂 DQ「罪證」,也會勾起社會大眾的疑慮,因不少人曾參與過,這又是否意味著澳門的自由被進一步收窄呢?
再者,蔡梓瑜表示,以疫情發展只是考慮升學地的其中一個參數,當其他因素穩定時會先考慮疫情,但當其他更重要的如政治因素發生改變,相信澳門的情況會如香港般,到台灣升學的人數將激增。隨著對新冠肺炎的適應和了解,也預視到必須與其長期共存 ,以至已減低恐懼,蔡梓瑜預料疫情對升學的影響程度會降低。
兩岸關係多少影響升學意欲
在台灣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於今年 6 月暫時停止運作,令人擔憂澳台關係有變牽連甚廣。又時有傳出台灣院校的畢業證書在澳就業常有掣肘,這些因素會否也令有意到台灣升學的學生卻步?蔡梓瑜認為「多多少少有影響」,但相信學生較為著重的是所就讀的學科的發展,而台灣以其學術水平、人文氣氛等仍具強吸引力。
他舉例,或有些尖子生未具足夠經濟能力到英美留學,台灣就是個較經濟實惠的選擇,也可成為之後再留學的跳板。「在台灣讀書再跳去英美等國家留學會較為容易,申請獎助學金到外國留學也較容易。」他亦指出,台灣軟實力強 ,重視博雅教育和綜合質素的培養,相信學成歸來的不僅僅是一張畢業證書,而是綜合型人才。
原刊於《論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