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鏈兩周年】港人波羅的海三國辦「香港之路」展覽 拉脫維亞展館突取消合作 副總理亦關注
今日(23 日)是「香港之路」人鏈 2 周年,也是「波羅的海之路」人鏈 32 周年。有香港人在波羅的海三國發起展覽,呈現兩條人鏈的歷史關係。展覽原定於今日開幕,但約一周前,拉脫維亞的展館突取消合作,故現展覽僅剩愛沙尼亞和立陶宛部份。事件不僅吸引當地媒體關注,連拉脫維亞副總理亦在 twitter 轉載此消息。
「香港之路」啟發自「波羅的海之路」
波羅的海之路又稱「自由之鏈」,為 1989 年 8 月 23 日的一次大型人鏈示威活動,約有 200 萬人連成一條長逾 675 公里的人鏈,穿越波羅的海三國,示威旨在呼籲國際社會關注該三國當時被蘇聯佔領的處境。活動約一年後,蘇聯正式承認三國獨立。
「波羅的海之路」30 周年紀念那天,正值反修例運動,香港亦發起「香港之路」,希望喚起國際社會關注香港的運動,主辦方聲稱行動逾 21 萬人參加,組成共 60 公里人鏈,穿越香港各區。
今次展覽正是呈現兩者關係。名為 1989 Baltics - 2019 Hong Kong 的展覽由居於愛沙尼亞的港人 Iverson Ng 籌劃,分別在愛沙尼亞的歷史記憶研究所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Memory)、立陶宛的大屠殺受害者博物館 (Museum of Occupations and Freedom Fights),及拉脫維亞的被佔領時期博物館 (Museum of the Occupation of Latvia,下稱 MOL) 展出。今日(23 日)正是開幕日,展覽內容包括照片、文字以及文宣圖片等,其中愛沙尼亞的部份,設有網路展覽,香港讀者亦可瀏覽。
曾獲博物館答允展出
Iverson Ng 約於兩個月前開始籌辦展覽。《立場》記者確認,6 月 21 日,拉脫維亞 MOL 策展人曾以電郵回覆他,「我們很樂意在博物館中展出這展品 (We would be happy to host this exhibit in our museum)」,隨即開始商討展覽所需的空間與展示的相片數目等。
MOL 成立於 1993 年,為一由慈善組織運作的博物館,獲政府資助,展品主題為 20 世紀該國被蘇聯和納粹德國佔領的情況。許多外國官員前往該國,都會經拉脫維亞政府安排前往該館參觀。
該博物館總監 Solvita Vība 亦曾向當地媒體 LSM 提及該展覽,指香港民主社運人士「追隨波羅的海諸國的例子,透過手牽手,向國際社會展示他們的團結與堅定」,又指拉脫維亞外交部長 Edgars Rinkēvičs 亦曾支持在香港重現人鏈。
惟在本月 17 日,MOL 副總監 Taiga Kokneviča 突向 Iverson 發電郵,指「這並不是用博物館場地提出其他議題的時候」。《立場》記者確認該電郵中,。Kokneviča 指「不幸地,我們開始合作的時候,我們沒有完全同意展覽的細則,因此我們並不真的明白彼此的動機和意念」,並重申博物館旨在關注拉脫維亞的事。
MOL 未有明言取消合作,但其後 Iverson 透過電郵與電話聯絡該館,已不獲該館回應。
Iverson 指,過去一直與博物館溝通順暢,未料對方突然反口。他表示,起初以為博物館是受到當地政府壓力,卻見到拉脫維亞副總理 Artis Pabriks 在 twitter 分享博物館撤展的新聞,因此估計事件可能與當地政府壓力無關,而是來自其他因素。
《立場新聞》已去信向 MOL 查詢,尚待回覆。
Latvia's Occupation Museum backs out of 'Hong Kong Way' exhibition: https://t.co/QDUdTNJiTZ
— Edward Lucas (@edwardlucas) August 2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