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Breaking Bad》宣傳照

深夜無眠,去找剛剛回復單身的佬友打機,聊聊人生,聊聊事業,聊聊感情。

殺得性起之際,神色木然的他忽然長嘆:「男人只交換思想和匕首,不需要關愛與同情。」

(一)

這句話整晚不斷在腦中徘徊。

就好像小時常聽電視裏的男角,口中常常掛著「萬大事有我」、「一切包在我身上」、「讓我照顧她」。傳統男人的氣概,充滿著 Alpha Male 的原始邏輯。

聽起來豪氣干雲,但其實越大越懷疑,你真的槓得起嗎?這個年代要照顧好自己,已經難到仆街,更遑論要兼顧父母、家庭、孩子。

出國讀書要盤算夠不夠錢給父母家用,買房要看看外父外母臉色,選工作要考慮在朋友圈中夠不夠體面,不送孩子上補習班要聽家長群組的閒言閒語,連走個路太大聲都怕吵醒鄰居隻狗。

所以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寫:「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男兒流血不流淚」、「你係男人嚟,應該點點點」,這些社會期望,不知壓垮過多少人。

(二)

這種風氣,不是亞洲文化專有。歐洲常常提倡的男女平權,關心性別定型對個體的壓迫,其實也在為男人平反。

要觀察一個中佬內心的壓抑,可以看看美劇《Breaking Bad》。故事大抵是講一個好好先生,怎樣由一個普通中佬,一步步變成大毒梟。

整套劇五個季節,有個朋友說,它是美劇的最高指標,鏡頭細緻,從無冷場,沒有爛尾,每一道情節都鋪排角色的性格設定和情節起伏,沒有 TVB 式無厘頭劇情。

男主角 W.W. 的性格,恰恰就是大男人的正反兩面:有人厭惡他自負操控,也有人同情他肩負家庭包袱。

社會對於失敗的男人是無情的:沒有軟弱的權利,不能沒有事業,不能對人生迷惘,要支撐起家庭,要吞下冤屈默默戰鬥。像 Jesse 那樣哭哭鬧鬧,只會是大家口中的 kid;只有 W.W. 般獨挑千斤、不動如山,即使註定走向悲劇,才算是真男人。

由一開始好好先生變成毒梟,由對抗癌疾至面對舊愛,甚至身邊逐個眾叛親離,直到悲劇收場…… W.W. 的孤獨和鬱結,始終如一。

(三)

想到此節,朋友說了一句:「其實選老婆,簡單點,可能選個懂得陪你嘻嘻哈哈過日子的就夠。」

你會唔會老套咗少少?但確實,人大了,連體恤關愛問候都變成了奢侈。

這句睿智的話出自滿頭亂髮的他,特別有違和感。他右手狂按著滑鼠,左手猛抓著薯片,這個夜晚智商看起來只有十三歲的佬,怎樣都看不出白天是個年薪百萬的專業。

「唉,今局打得唔順手。」連續 feed 了對手三場的他,輕輕苦笑。「不如揸車去 Brick Lane 屌返個 Salt Beef Beigel 先。」兩個三十歲的佬,忽然回到十三歲一樣打機食宵夜。

如果此刻的他未分手,回到家很可能會被嗆:Is that all you do?

Yeah, cause sometimes that’s all we have.

圖片來源:Brick Lane Beigel Bake Facebook

 

(標題為編輯所擬)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