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 年宣布活化後,中環街市等了12年終於開幕了。各代中環街市的歷史記錄及回憶已十分豐富,網上爬文有不少資料可尋。1939年的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Builder 也有原汁原味的報導,特此節錄照片供讀者一覽。當年公務局的設計開始和世界建築風潮接軌,算十分進步前衛。

中環街市是香港早期的現代主義建築,一般被稱為包豪斯風格(Bauhaus)。包豪斯源自德國,起初是一所工藝學校,著重於工業工藝生產及功能性的設計。德國納綷掌權後學校解散,創辦人 Walter Gropius 最後到達美國,掌管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建築系十多年,門生不計其數,把稱為「現代主義」的建築理論發揮及實踐到世界各地。Gropius 在包浩斯期間有一位非常得力的助手名叫 Richard Paulick (鮑立克)。鮑君沒有隨老師老闆 Gropius 移居美國,反而在1933年遠赴上海延續他的設計生涯,他的建築項目不多,但在三十年代上海卻是個相當有名的室內設計師。

Richard Paulick 鮑立克

鮑立克沒有在香港工作過,肯定和那時的殖民地公務局也沒有甚麼交流 (三十年代後期英國佬和德國佬合作機會應該是零吧)。但和香港早期的建築界人士卻甚有淵源。他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工程系的兩位全職教授之一。上海聖約翰大學被稱為東方哈佛,以全英語授課,香港很多位前輩建築師,例如歐陽昭、郭敦禮、司徒惠、張肇康都曾在聖約翰大學修讀,回想學生年代時,他們也會提及受到鮑立克的影響,可説是這位包豪斯祖宗輩的弟子。而筆者之前提及的陸謙受、范文照、甘洺等也曾在聖約翰大學授課,是鮑立克在上海時的友輩。其實這批華人建築師的早期設計含有不少裝飾設計或中式文化符號,到了後期變得完全遵從現代主義的簡約設計思想,某程度成為包豪斯現代主義學派的追隨者。或許可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建築設計間接也受到鮑立克的一點影響。雖然他在聖約翰大學時無形中播下的包豪斯種子沒有即時長出根葉,但輾轉也算在香港結出了果實。

二戰期間, 鮑立克一直在上海,戰後為民國政府上海市篇制了「大上海都市計劃」,但未有執行。他一生信奉馬克思主義,1949年回到德國協助展開戰後重建,工作量不算非常多。但他的學生朋友們在香港台灣卻留下不少傑作!

補充一下中環街市的有趣資料:

中環街市一向不單是街坊服務(其實上環街市比較大眾化),更多是酒樓食肆取貨之地。所以1939年的設計包括大量不同攤檔。在地下層已有57個魚檔及46個家禽檔,一樓則有62個豬肉檔及40個牛肉檔,而頂樓原來是幫辦及員工宿舍,不知阿 Sir 們大清早會否聽到叫賣劏雞殺鴨叫聲?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