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手機,隨時隨地影相,可能是雨後的雙彩虹、日落前的晚霞、三五知己聚餐,大家影相的初衷,應該跟香港新浪潮電影導演翁維銓一樣:「我想拍自己感受到的。」他師承著名華裔電影攝影大師黃宗霑,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拍過《行規》、《再生人》等為人熟悉的電影,亦身兼多職,是監制、記者、編劇⋯⋯但似乎他最愛的還是攝影:「攝影是我心中的樂土,是我個人的追求,是我個人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沒有商業考慮,可以自由創作,平衡我在其他方面受到的商業制肘。」

光影作坊將舉辦「天、地、人」翁維銓作品展,展出他過去半世紀約三百幅照片,並分為天、 地、人三大類、共十二組作品,讓公眾一探這位香港新浪潮電影導演心中的樂土。

拍攝表達哲學感悟

攝影反照出生活體驗,翁維銓在介紹作品展的影片中剖白,自己對莊子的哲學特別有感覺,嚮往「天人合一」,年輕時讀過莊子《秋水篇》, 1989 年出版的作品集《秋水圖意》,透過從高空俯覽大自然四時景色,以這種畫意攝影、再加上書法,表達他對《秋水篇》中宇宙之始、無形無象、浩瀚無邊的體會。對他而言,攝影「不僅是漂亮的照片,也在於欣賞和學習所拍攝的東西。」;而欣賞他的相片,俯覽種種大自然景色,亦足以叫人釋放心懷。

置身大自然,更見人的渺小。(光影作坊提供)
蒼穹與山光。(光影作坊提供)
翁維銓說,宇宙是一個大鳥籠,要飛越出去,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光影作坊提供)
翁維銓說,攝影是希望能夠自由。(光影作坊提供)

至於「地」的部分,翁維銓說是關於空間、自然界的一切。他關心當代城市過度發展的問題,在 1974 年由香港藝術中心和美國銀行合辦「人和他的環境」攝影展裡,曾以編導式攝影為基礎 ,用上照片拼貼、 立體拼貼等方式,藉以反映消費主義及都市化後的環境問題。 

翁維銓於1974年用上拼貼方式創作〈權勢〉。(光影作坊提供)

遊遍各地的浪遊人

不得不提,翁維銓可能是香港最早一代的浪遊人,他喜愛出國浪遊,14 歲已獨自乘貨船到台灣旅遊, 60 年代中更隻身到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就讀,因而認識到攝影大師黃宗霑。他遊遍新疆、老撾、西藏、吳哥窟等地,在他的拍攝中,亦會見到這些地方的景物及人。

「人」是翁維銓認為最有主題的部分,他曾說:「因為人有生命,照片才有意思,風景只是過場。」他又自言是個負面的人,因此喜歡拍正面的東西,而在新疆拍攝人物,他就形容當地人的生活態度正面,「雖然生活和政治上有很多矛盾,他們生存還是有開心的一面。」

翁維銓拍下的人物不少都面帶笑容。(光影作坊提供)
吳哥窟的女孩。(光影作坊提供)

資深香港電影研究學者羅卡曾形容翁維銓每本攝影集都是拍攝經年、製作精美,仿如製作一部影片,又指他的作品盛載著對人、社會、歷史、文化的透視觀察,對現狀和過去的關懷和批評、同情和悲憤。但翁維銓自己卻說在拍攝上沒特別想法,「攝影只是希望能夠自由。」並指「攝影真的是隨遇而安。」

 

《「天、 地、人」翁維銓作品展 》

展期: 9 月 1 至 12 日
時間:11:00 – 18:00
地點: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