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北角」遇見 20 件藝術裝置 主辦方冀大眾感受藝術在身邊
最近若你路過北角,應該會發現社區變得不一樣。香港藝術中心籌辦的社區藝術項目「路過北角」推出「路過生活節」,在區內不同地方放置 20 個藝術裝置,街坊、遊人行過「可以睇、可以玩、可以坐」,而接下來的 9 月亦陸續有不同的工作坊、導賞團及社區活動,讓公眾從中認識北角。
創意社區空間提案
在 20 件藝術裝置中,有部分是來自創意社區空間提案徵集,團隊今年 1 月開始徵集,最後在收集到的 76 份提案中,選中這 6 份,包括《春秧炊又生》 、《北角交響樂》、《北角.小「嶼」》、《小街坊》、《Sugar Factory》及 《#築角》。這 6 件藝術裝置現時已可於北角見到。
其中,《春秧炊又生》位於春秧街,設計包括廚餘回收站及社區園圃,一方面推動環保、一方面讓街坊多一個聚腳地;而《小街坊》同樣做到這個效果,藝術家將街坊送贈的二手椅子重新設計及改造,放置在北角公眾碼頭。大家來到,可以吹著海風「打牙骹」。
《北角.小「嶼」》亦相當有特色,在北角碼頭建造出微型沙灘,沙灘上設有小屋,希望成為繁忙、人煙稠密的北角中,一個讓人喘息的空間 。而在社區不同角落,亦有社區美化藝術裝置,包括一些大型壁畫、標牌等。
「路過北角」除了在陸上添置藝術裝置,在海上都有。要數最特別的一件,必然是《再想像.北角泳棚》。在 20 世紀初,香港有過不少泳棚,即是一些在靠近海邊的地方、以竹搭起棚屋,游水的人可以在泳棚更衣、淋浴、儲物,更設有小橋方便泳客落水。其中香港中華遊樂會 1911 年於北角七姊妹海邊開設的泳棚相當受歡迎;到 1950 年代,全港最多試過有 10 個泳棚。
但隨著公眾泳池出現,加上海港污染,泳棚逐漸式微,香港現時亦僅剩西環泳棚。藝術家今次在北角公眾碼頭對開海面重塑昔日的泳棚,既是想緬懷北角過去的熱鬧,亦是引起公眾對香港海岸水質變化的關注。
另一件海上藝術裝置《「蠔」想》,概念源於藝術家覺得蠔田是海中的天然過濾系統,可以改善水質,亦可豐富海岸的生物多樣性,所以想以這一座蠔殼形狀的海上浮動裝置,帶動大眾反思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係。
北角 15 分鐘藝術圈
在放置藝術裝置以外,「路過生活節」亦設有多個節目供公眾參與,例如名為「《北事味兒》回憶角落」的節目,請來一班香港藝術家,跟街坊進行陶器、手工香、絲網印刷、食譜設計工作坊,同時鼓勵街坊帶來舊物、分享在北角生活的舊日回憶。另外,生活節亦有戲劇、舞蹈體驗活動、導賞團等。
負責項目團隊的團隊指,希望隨着這 20 份創意社區公共藝術裝置於9月開幕,能為區內建立 15 分步程以內的藝術生活圈,打破「藝術」看似高不可攀的印象,鼓勵大眾發掘生活的藝術,感受社區的獨特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