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資料圖片)

在本港海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數字持續下降,漁農自然護理署周二 (31/8) 發表 2020/21 年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指本港水域中華白海豚的數字在過去 17 年下跌逾八成。由去年 4 月至今年 3 月,團隊觀察到共 174 群中華白海豚,總數達 520 條;但過去一些經常出沒於香港水域的海豚個體,共有 18 條於 2020 年間不見所蹤,亦為近年的最高數字。另外,團隊估計在過去廿年約 46% 幼豚未能生存超過 2 年,情況令人憂慮。

漁護署表示,此項研究是長期監察關本地中華白海豚及印度太平洋江豚的延伸。在過去一年,團隊共進行了 175 次樣條線船上調查,在全港 10 個調查區航行 6,018 公里,觀察到共總數達 520 條、 174 群的中華白海豚,以及及總數達 226 條、 85 群的江豚,兩個數字均較去年度的總數達 524 條、 158群的中華白海豚,以及 317 條、 124 群的江豚少。

研究發現,中華白海豚在 2020 年的重要棲身地,主要集中在大澳半島與分流半島之間的近岸水域。在過去 10 年,中華白海豚在北大嶼山水域的使用率大幅下降,並於近年只集中出沒於此水域的西端,未有回復較高使用量的跡象。另外在北大嶼山水域的兩個海岸公園內的使用量均明顯地減少,反而在西南大嶼山海岸公園錄得穩定而持續高企的使用量。

中華白海豚在 2020 年的大嶼山棲身地分佈 來源:漁護署

至於江豚的目擊記錄主要集中於水口半島附近的近岸水域,及大鴉洲以東及以南的離岸水域。在 2015–2017 年間,於石鼓洲及索罟群島之間水域曾錄得較高的江豚數量,但在 2018–2020 年間相對減少,這變化尤其在毗鄰「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填海工程的石鼓洲水域更為明顯。

在 2020 年,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西南、西、西北及東北 4 個調查區域的整體數目估計為 37 條。而過去 5 年的年度整體數目分別為 65 、 47 、 47 、 32 及 52 條。大嶼山東北、西北及西面的調查區域在過去 20 年的海豚數量,皆錄得明顯下降趨勢;而 4 個調查區域合共的整體海豚數目在過去 10 年亦錄得明顯下降趨勢。

海域被填是不可逆轉的,你想背起趕絕中華白海豚的惡名嗎?

在本年度的監察,團隊辨認出 112 條海豚,其中約三分之二均出現在大嶼山西面水域。 2020 年內共有 6 條新的個別海豚被加入相片辨認名錄,但亦有 2 條曾經常出現於香港水域的個別海豚相繼死亡。過去曾經常出沒於香港水域的海豚個體,共有18 條於去年間不見所蹤,為近年的最高數字。於大嶼山西北面及西面調查區之間移動的個別海豚,其數量於近數年持續明顯下降;而於大嶼山西面及西南面調查區之間移動的個別海豚數量,亦同樣在本年度下降。

幼豚存活率偏低

團隊又發現,在過去 20 年,共 186 條個別初生幼豚的紀錄中,估計至少有 85 條未能生存超過 2 年,當中包括 49 條在剛出生後於短時間內死亡,有 31 條幼豚與母豚只曾出現過一次,隨後再遇上母豚時幼豚已不知所終。成功存活的幼豚數字於 2014 年開始持續下降,在過去 5 年亦只有零星的幼豚存活紀錄。報告指,偏低的幼豚存活率再加上過去 10 年海豚數字不斷下降,均為本地海豚的存活前景帶來警號,情況令人憂慮。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在 Facebook 發文指出,本年度的研究比較了初生海豚存活率和死亡率,發現兩者的數字相若即保守估計每 2 條海豚出生就會有 1 條於母豚哺育期間死亡,顯示出香港水域環境存在著污染和其他生存壓力,大大收窄了初生海豚的生存空間。

中華白海豚(資料圖片)

該會又指,因疫情關係來往澳門和其他中國城市的高速船數量驟減,而 2019 年的海豚數字呈現了高速船大減的效應。今年大嶼南的海豚數字雖然未有繼續上升,但海豚在該水域的使用方式某程度上反映了高速船減少的正面影響。該會解釋,海豚使用南大嶼航道範圍的時間和次數上升,亦顯示海豚有明顯橫越航道,使用南大嶼離岸水域;而根據水底聲學調查結果顯示海豚增加使用分流水域作覓食用途,亦有更多大群的海豚在該水域出沒。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WWF) 則指保育海豚「唔可以再拖」,因為幼豚存活率再創新低,反映繁殖速度緩慢的中華白海豚需要長遠保育計劃才可於數量上得以恢復。該會呼籲政府在2024年或之前於大嶼山西南部近岸水域設立海豚保育管理區,嚴格管理海上交通、水底噪音與觀豚活動所帶來的人為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