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 9 月 16 日,英國皇家海軍夏愨少將舉行接受日軍投降儀式後,英軍在和平紀念碑舉行閱兵儀式,中華民國國旗及英國國旗同場升起。(資料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文: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

對於香港人來說,1945 年 8 月 30 日,是重見光明及希望的日子。在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過後,香港終於結束日軍的統治,重回英國的統治。英國皇家海軍夏慤少將帶領其艦隊進入維多利亞港,以英國及中國戰區代表的身份,接受日本陸軍岡田梅吉少將及海軍藤田類太郎中將的投降,並於 9 月 16 日正式於港督府簽署受降書。看似順暢的受降儀式,其實充滿了變數,這些變數,隨時改寫香港歷史。

在戰爭剛結束時,時任中國外交部次長吳國禎便表明位於盟軍中國戰區第七戰區的香港,應當由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派遣代表受降,表明反對英國在未有蔣介石及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的允許下派兵香港。對國民黨政府來說,作為戰勝國,自然希望把一眾外國殖民地收歸治下,但更大的考量是擔心若然未能把香港等地收歸治下,共產黨趁英國前來受降前,派包括東江縱隊在內的共產黨代表接收香港,使香港成為中共根據地。為此,國民政府派遣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將軍率領新編第一軍及十三軍,沿廣深鐵路前往香港接收沿路領土,並於今屬深圳的寶安接受日軍香港防衛隊投降。在中國大軍開進九龍以及蔣介石的強烈意願下,香港被中國接收看似勢在必行。

只是,英國收回香港的意願同樣強烈,香港這座自由港,被英國視之為遠東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及商業中心,故早於 1944 年中,英國便已制訂策略,決定要不惜代價武力奪回香港,使香港重回英國治下。當日軍敗況已呈時,英國便透過英國駐重慶使館,由英軍服務團的特工前往赤柱拘留營,向曾任輔政司的詹遜指示籌建臨時政府。在其他戰俘仍因中國戰區命令需留在戰俘營等待進一步指示時,詹遜便已聯同其他政府官員,在中環的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組成臨時政府,等候英國派出的軍政府成員正式接收香港。

雖然,中國政府對英國政府執意收回香港的行動不滿,但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一改羅斯福同情中國的政策,認為只有把香港交回英國手中作橋頭堡,才能阻止共產勢力擴充影響力。於是,在連串外交斡旋下,蔣介石同意委任英方的夏慤少將為中國戰區代表,接收香港,使英國國旗再度飄揚香港。已經開進香港的國軍士兵則在短暫協助維持治安後,揮師北上,把香港治安交到英軍手中。

若然羅斯福不是如此早逝,或者杜魯門不是如此堅持讓英國接收香港,香港的命運或許就此改變。諷刺的是,正是因為香港被交到英國手中,香港未有在 1949 年隨廣東省交到中共統治,而國民黨也因此有一個重要基地,在冷戰間收集中國大陸的情報。當然,中共也樂於借香港這英國殖民地作為對外窗口,賺取外匯供國家發展。無論國共還是英美,皆在冷戰期間享受了香港被英國接收的成果。

 

不曾遠去的硝煙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