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展覽「詩意遺產」 活化傳統物料再造時代磚瓦
廟宇的香爐,村屋的瓦頂,日常細節雖不起眼,但看在香港藝術家眼裡卻是創作的原材料。陶瓷摻雜香灰,造成唐樓的地磚;銅鎚輕敲瓦片,堆疊起聲音裝置。尹麗娟和梁美萍以當代藝術的手法處理傳統物料,探討文化遺產的詩意之餘,作品亦轉化成反映時代的磚瓦。
古蹟活化而成的大館現正舉行題為「詩意遺產」的展覽,由熟悉歷史、記憶和地方營造的譚學能(Alex)策劃。曾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啟德」視覺藝術研究與發展中心工作的 Alex 表示,浸大視藝院前身為英國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屬於一級文物保護歷史建築物。大眾討論古蹟容易聯想到規章化的保育程序,「呢樣唔准」、「嗰樣唔俾」。然而,長時間置身古蹟當中,同時從事當代藝術創作,讓他思考「用藝術去鬆動古蹟的制度、規章、限制」的可能,並於是次展覽中實踐出來。
獲邀參展的六名藝術家,包括: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Ursula Biemann、Paulo Tavares、陳麗同、梁美萍、Jorge Otero-Pailos、尹麗娟。一半海外邀請,一半來自香港,其中兩人更是浸大視藝院的老師。尹麗娟和梁美萍均運用傳統物料轉化成當代藝術作品。
香灰陶磚叩問心安
尹麗娟(Annie)取材自視藝院附近的三山國王廟,提取那裡的香灰摻入陶泥,再燒製成磚塊,拼砌成唐樓地板般的地台。說到作品命名為《此心安處是吾家?》,Annie 向《立場》坦言創作起點源於「心安」的思考。人們參拜寺廟求心安,以心安的香灰製造地磚,「此處」是否就令人「心安」?
現場過千塊地磚,全由 Annie 與助手倒模灌漿製作而成。由於人手製作,每塊陶磚大小形狀都略有不同。燒製陶瓷必須保持透氣,否則容易爆裂,所以所有陶磚都是空心的。同時,空心陶瓷表層薄,容易破碎。她又特意用較低溫度燒製,成品更加脆弱,營造出「看似堅固的東西實在上可能既不穩定,也不可靠」的感覺。
藝術家本來有意邀請觀眾親身體驗走在陶磚上的感受,但後來出於安全考慮,改為由 Annie 自己踏上陶磚地台走路,拍成錄像影片。影片中,她抿著嘴,神情專注,舉步小心。她每走一步,陶磚之間都磨擦出聲音,甚至有時傳出爆破聲音。陶磚不堪壓力爆破,其脆弱程度可想而知。這份步步驚心的張力,正是藝術家希望透過作品呈現的情感。
牆上陳列 Annie 創作過程的筆記,讓觀眾窺探其思路演化,並以一句歌詞作結——「時代遍地磚瓦,卻欠這種優雅」。
瓦片傳達無聲之聲
展場內,確實是有磚有瓦的。
同樣是視藝院老師的梁美萍延續舊作,重置聲音裝置《無聲之聲》。她收集上千塊瓦片疊成小山丘,並於瓦片山上放置銅鎚裝置,不定時輕敲瓦片,滴答作響。2017 年,作品首創於中國貴州。她發現當地農民從不丟棄滑下來的瓦片,反而會收集起來作補缺用途。她後來在香港的鄉村亦見到同樣的習俗,尤其喜歡雨落在瓦片上的聲音,故在作品中重現無聲瓦片所隱藏的聲音。Alex 形容《無聲之聲》提出了處理保育議題的不同角度,「除了觀看思考以外,也值得去聆聽感受」。
詩意遺產
展期:即日起至 2021 年 11 月 21 日
時間:11:00 – 19:00(星期二至日)
地點:賽馬會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