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樂】一趟生命的旅行 ─ 《綠皮火車》
【文:朱鳳翎】
談起鐵路,印象中的畫面是國內的人坐著讓他們引以為傲的高鐵來港投資購物,即日來回。昔日,除了回鄉探親的人,更多是一家大小衣著樸素地坐著綠皮火車,帶來一包二包行李來港尋找未知的新生活。《綠皮火車》作者葉秋弦的經驗是後者。
《綠皮火車》是一本散文集,結構分為「故鄉」、「我城」、「異鄉」、「他方」。對於十歲來港的葉秋弦來說,她在這裏成長、建立了她的價值觀,香港早已是「我城」。但不同於很多從內地來港定居的移民,在此地建立了身份認同後便不喜歡談及故鄉,在葉秋弦的人生路線圖中,故鄉代表她童年的生命經驗,那些滋養過她的人與情同樣重要。
散文的魅力
葉秋弦在香港中文大學完成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碩士課程,也曾留學台灣,《綠皮火車》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每一個作家都曾經歷過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學體裁,葉秋弦選擇了散文。無論是否以文學為志趣,相信每一個人小時候也寫過許許多多的散文,那就是我們上課和考試的作文。葉秋弦也一樣,從讀書時期開始她在學校課堂開始寫散文,慢慢便習慣了,也找到了自己的語調。葉秋弦不喜歡寫詩,她形容自己很「長氣」,寫散文時,就似是聽著自己心中的聲音,再由手中寫出來,她享受這個過程。
雖然是散文集,但在《綠皮火車》裏每篇既是可以獨立成篇的文章,但串起來,其實也是一個線性的故事,正是作者的生命歷程。在「故鄉」、「我城」、「異鄉」、「他方」四個章節,「故鄉」寫童年;「我城」紀錄了在香港成長的經歷;「異鄉」則有赴台灣念書的見聞;「他方」則是記下到異地旅行的點滴。當中,有不少經歷也是由火車所串起的,例如載她從故鄉來港的「丹霞號」、在台灣背包旅行時,她在火車上遇上了不少有趣的人,在越南的火車上聽不懂站名的發音,不知如何下車。對於葉秋弦而言,成長的每一趟火車都很深刻,她將生命中見到的畫面紀錄下來,再用自己的眼光和風格給讀者呈現。
從丹霞號到他方
葉秋弦在家中排行最小,在故鄉她被稱呼為「阿妹」,她寫下了外婆、舅父、姨媽等親人的故事。那些是平常人家的生活片段,同樣也是時代的碎影。小時候她當然不理解家人的生活是如何成形,長大後好奇的她便問個明白。在〈時代的棄兒〉一篇講及二舅父原來曾在國企工作,潘國靈在書中序言提到:「她在多年後問及二舅早年四十出頭便下崗的故事,原來跟國營企業改革有關,如今人們都歌頌『改革開放』,原來不少人卻在這改革過程中,脫離國家機器,如齒輪報銷般一下子被時代淘汰。」在作者的親人錯綜複雜的際遇裏,她紀錄了故鄉的回憶,也是整個中國的世代變遷。
離開了親密的故鄉,香港成為了她的「我城」 ,在這建立了價值觀與身份認同。後來她到台灣念大學,又遇上很多讓她深刻的人,例如一個地理科老師,因為失戀,以電單車環島,在路上撿石頭和寫日記。又有一個家中很富有的台大畢業生去美國深造前,決定徒步環島,用腳去認識這片土地。葉秋弦喜歡聽人的故事,也寫自己的故事,她的文字總帶著一份真實人間的溫度,也許散文的力量正是如此。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