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 每周一書】就當重新手拖手去上學堂
九月天,新學年。開課向來都是壓力爆發點,尤其剛換環境的學子,挑戰更大。經歷社會運動、疫情反覆,加上教育相關的政策調整等等,無論師生今年開學的挑戰相信會是空前巨大。迎接美麗新學年,師生大概都需要適應,「就當重新手拖手去上學堂」吧!
「夕拾x閒社」推薦香港執業臨床心理學家崖柏的《點解學校無教過情緒科》,盼為學子重返校園「做好心理建設」;解憂舊書店帶來三毛的《快樂鬧學去》,藉著作者唸書、逃學、留學的經歷,勾起讀者成長過程的體驗共鳴。
面對大格局的大轉變,除了處變不驚之外,人們還要時刻保持批判思維。序言書室推介喬‧貝斯特《洞見》,田園書屋楊大輝《思維進化:用思考突破人生所有障礙》,兩書都有助讀者「保持頭腦清醒」,「抵抗無所不在的洗腦工程」。
新開業的「七份一書店」藉著保羅•威利斯的《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探討教育體制與階級流動的關係,進而提出思想挑戰:「開學,我們還只相信學校嗎?」
夕拾x閒社:崖柏《點解學校無教過情緒科》
《點解學校無教過情緒科》是一位香港執業臨床心理學家寫的書,作者崖柏經常冒起「到底點解學校無教過情緒科」這個問題,為補傳統教育的缺失,他在2020年開了專頁分享自己遇到的生活案例,累積超過2萬followers。
作者認為兒時在學校讀的課程,如果不是當某些專業,其實很多都沒甚麼大的實際作用。可是,從成長開始面對的傷心失望、擔憂憤怒,卻從來沒有甚麼人去教我們如何面對與處理。明明無論我們在甚麼階段,做甚麼崗位,都必會面對現實壓力與相應的情緒、都會糾結於人際與相處,只要是繼續做人就會需要學習嘅情緒科,偏偏從來沒有讀過。
此書引用日常的生活例子,將情緒問題生活化呈現,抽絲剝繭為大家拆解心理的各種毛病,並集結各個案例,以診症的經驗分享從沒在學校學過的處理情緒方法。
作者說,這絕對不是一本通書,亦不是看完就能保你好人一生情緒平安。只是作為一個引旨,去講情緒調節、人際關係的101。
如果大家都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多一點,就算這個社會再風雨飄搖也好,也許都會和諧一點,快樂一點。
田園書屋: 楊大輝《思維進化:用思考突破人生所有障礙》
最有力的工具,是製造出工具的工具;最有力的思考,是製造出思考的思考;掌握「思維進化」的源頭,成為真正的高手。作者研究了許多歷史中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從世界第一兵書《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到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從發明奇才特斯拉,到創新教主賈伯斯。透過本書,除了學習他們使用的思考工具,更能學到工具背後的共通原理。
一個人的童年是否快樂、成年後是否優秀、成功、幸福……這一切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基因、環境、自我思考。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人生勝率,就應該專注在第三個因素──自我思考,因為這是我們唯一能控制的事情。
透過強大的自我思考,能夠達到人生絕大多數目標。無論你的目標是關乎愛情、事業、目標、社交、物質還是成功,只要能製造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想到達成目的的方法,它們就不再是問題。
前提是:你要具備足夠強大的思考能力,才能製造出達成目標的好方法。本書是否真的能夠幫你達成人生目標?難下定論,但是至少能讓你抵抗無所不在的洗腦工程。
解憂舊書店:三毛《快樂鬧學去》
若能禁止孩子打機及追星,真是家長的喜訊,同時也可能是書店的喜訊,孩子或會因無聊而多看點書。但千萬不要讓家長知道,作家三毛兒時為了看書而逃學,還躲在墳場裏讀書。《快樂鬧學去》是皇冠出版社輯錄三毛從小到大唸書、逃學、到外國留學,與老師和同學的故事,廿二篇故事勻精彩幽默。三毛從小就努力過與眾不同的人生,特立獨行的作風,今天定會被當作問題學生。感動的是,在她讀中二時,因心理問題而休學,繼而遇到她的伯樂,使台灣誕生一位傳奇作家。這些鬧學故事也勾起我讀書時代的回憶,同樣渴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人生。
七份一書店:保羅•威利斯《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
社會人類學家Paul Willis的經典著作,也同時影響了社會學及教育學的發展。書分成兩個部份,首先是作者以田野考察的身位走進英格蘭中部小鎮Hammertown的一所男校中學,以民族誌方式書寫十二位反叛男生的學習及小鎮生活,由在校直到畢業,直至入職工廠的首半年。可以想像到,這部份有關挑戰權威及勞工階層描寫幾近構成一部Ken Loach電影;而在本書的第二部份中,作者注入了他豐富的社會學基礎分析,也對學生反學校文化做了洞察的註解。書名副題說得白,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在向上流動階梯受阻的制度下,這小鎮學校的教育是不是在製造一個基層的內循環,勞工子弟透過那個為工人階級而設的學校生涯,會不會永續躲不開成為下一代基層勞工?雖然田野考察的日子是在1972-1975年進行,但是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還不是在討論流動階級的結構性窒礙,以及教育體制與政治條件的角力?開學,我們還只相信學校嗎?
序言書室:喬‧貝斯特《洞見》
經歷了一年多的疫情,還有國安法的加持,今年九月開學的感覺變得不一樣。最近教育局終於把推行十二年的通識教育,一改成為國家安全教育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不知有多少人會懷念通識科中的「批判思考」,又有多少人憧憬愛國公民教育能掃除「批判思考」的狹隘性呢﹖說到底,又有多少人會解釋甚麼是「批判思考」呢﹖喬‧貝斯特(Joel Best)的《洞見》就是一本由社會學家寫的有關批判思考的入門書,作者的門路也是透過社會學視角去解釋批判思考的種種技巧。其實「批判思考」可應用在一切社會科學範疇,為何是由社會學家來寫呢﹖大概我們要運用「批判思考」探究問題時,通常都與社會攸關。由於各種各樣的背景,現代社會中的人總是有不同的意見,對事情有不同的見解,這意味着我們對同一項事實,都有不同的論證和假設,有同溫層也有兩極世界的人,這都說明各種背景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不同的誤區,令我們各自堅持針鋒相對的觀點和結論,「批判思考」就是從思考到言辭上試圖釐清這些謬誤的技巧。作為社會科學的重要學科,社會學家提供了不少理論以解釋社會現象,他們研究人類社會時,也會研究各種背景的人對某一事件的認知誤區和不同結論﹔或者在研究社會成員的價值觀時,會考慮到他們的誤區和偏見。本書也詳列社會學家進行「批判思考」時涉及的觀念和術語。活在網絡時代,我們已不是單純的經濟動物,日常生活裡早已充斥了不同媒體的意見和預設立場,因此由社會學家來講述「批判思考」以及我們的「認知謬誤」,實在是令每一個人都察覺到該如何保持頭腦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