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金融行業的友人晃動著手上的酒杯對我說:「我討厭等待,沒有甚麼值得我停下來。」我凝視著街上的車輛對她說:「我喜歡留意車子在拐彎的時候,它們的信號燈有沒有亮起來。」對於我的友人來說,每一輛在街上騰驤的寶貴馬匹都是一樣的──它們都只是一件反覆出現的「東西」。現代化的社會專注於整體的生態局面,生活上的細節亦只好從眼角拭去。現於大館舉行的「街角巧現」展覽以日本觀察學說「考現學」記錄著中上環的社區面貌,透過街頭觀察員和藝術家的考察,讓大眾留意到社區內細緻入微的人和事。

《街角巧現》──「踏腳物」

中環國際金融中心的大樓影子,落在盤踞於書報攤前的書堆上。每一次到達大館之前,都需要攀越一段陡峭的石板路。在街道兩旁的書報攤和店舖的門外,都置放著一些手造而不規則的「踏腳物」。一眾街頭觀察員和藝術家在《街角巧現》的展覽中,記錄著中上環社區裏的日常細節,以闡述及實行日本學者今和次郎所提倡的「考現學」研究學說。「考現學」與「考古學」在時間線上屬於對立的關係,前者所考察的是現今微觀社會的現象,後者則是整理及分析過去社會的發展。

《街角巧現》── 善慶街樓梯社區觀察員:陳慧珊

展覽的其中一個項目為分析「踏腳物」的由來、使用方式、環境及當中的社區意義;由木板和磚頭所製作「踏腳物」可以為行動不方便的長者,在坡道上提供安全的上落位置,以解決環境本身的地勢問題。街頭觀察員和藝術家除了記錄著一些民間的發明以外,同時亦在考察區內街坊的日常活動。觀察員發現了一羣在中環善慶街裏踢毽子的羣眾,並向其中參與活動的成員進行採訪,從而瞭解到他們的生活方式、相識經歷及毽子的種類等。藝術家描繪著他們踢毽子時的姿態,還有分析著他們既定的傳球路徑,而掠過他們身邊的路人都被觀察員記錄下來。當我的友人道出了「沒有甚麼值得我停下來」的蓋棺論定的時候,或許在展覽裏所展示的考察可以給予她一個「很多東西都值得我們停下來」的證明。

《街角巧現》── 善慶街樓梯社區觀察員:陳慧珊

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拱廊街研究計畫》(The Arcades Project)中娓娓道來:「只要一名拾荒者還在,那裏就會存在著神話。」(As long as there is still one beggar around, there will still be myth.)班雅明所指的「那裏」就是社會,摩天大廈所傳來的是擾人的燠熱,人與人之間所賦予的是和煦的溫暖。即使是每天早上準時站在銀行大門前準備上班的金融才俊,也會有著屬於他們的不一樣:褲管沒有昨天的平順、頭髮沒有昨天的蓬鬆。或許人們認為生活是沉悶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遺忘了等待的價值。

 

大館:《街角巧現》

日期:即日至 10 月 3 日
時間:11:00 – 20:00
地點:香港中環荷李活道10號 大館01座複式展室

https://www.taikwun.hk/zh/programme/detail/serendipity-in-the-street/838

 

參考文獻:

Benjamin, W. (2002). The Arcades Project. (1st ed., p. 400) (H. Eiland & K. McLaughlin, Tra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