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回 19 仔.19】奧運三大例子 力證要贏人都要贏裝備
【文:Leo @ Weak Ends Here】
上回提要:19 仔在 2020 年初訂立全新目標,旨在比 19 更 19,即是 40 分鐘內完成 10 公里,但在繼續故事前,我們先跳到東京奧運會。
前陣子,我留意到奧運的裝備爭議鬧得沸沸揚揚,觀眾對運動員服裝的顏色、圖案和合身度都各有意見,某些有人認為頂級運動員比拼的是技術,穿什麼衫或鞋都是次要,對戰局影響不大,但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放於現代,19 仔就理解為「無球技都要有裝備,有科技就更犀利」,尤其是近代科學家將科技融入運動,引致裝備對運動員表現更重要,所以我舉了三個例子。
(1) 鯊魚泳衣:鯊魚泳衣是最有代表性例子,2008 年北京奧運會,鯊魚泳衣出現,當時就刷新了 105 次世界紀錄,到了 2010 年就被禁止在比賽穿上。它強大之處是減低阻力和加強浮力,其他因素不變下,運動員穿上鯊魚泳衣後表現定比穿傳統泳衣好,原因是傳統泳衣不能幫助運動員加強浮力,而鯊魚戰衣做得到。
(2) 破風戰衣:再看單車的爭先賽,「牛下女車神」李慧詩贏得銅牌,第二次奪得奧運獎牌,可喜可賀。最印象深刻的一場,她在 12 強對戰歌絲,從後追上,以 0.019 秒勝出。0.019 秒是什麼概念?我用田徑賽說明,運動員從鳴槍到起跑,少於 0.1 秒反應時間便算偷步,即普遍認為人類的反應時間不會低於 0.1 秒,而 0.019 秒比這標準還要低 1 個數位!
為什麼我會特別留意這賽果?因為香港單車隊於東京奧運穿上由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體育學院聯手研發的「破風戰衣」,而國際單車聯會認證這新戰衣比傳統戰衣節省 2.5% 功率。在其他可變因素不變下,換成李慧詩穿傳統戰衣或歌絲穿上「破風戰衣」作賽,比賽結果會否不同?這是假設性問題,也沒有答案,重點是實力不相伯仲,裝備優劣絕對是影響勝負關鍵之一。
(3) 氣墊跑道:東奧田徑場被很多運動員稱讚,原因是採用全新物料和鋪設方法,達到吸收衝力,將衝力儲存,繼而回彈到運動員身上,讓他們跑得更快。以後我們跑步表現不好,真的可以「賴地硬」,只因未來或會在特別場地才會跑到最佳成績。
2014 年,運動科學記者 David Epstein 就「Are athletes really getting faster, better, stronger」這題目在 TED 分享過調查結果和看法,他認為科技進步是讓世界紀錄推前的主因之一,短短 15 分鐘演說,不單內容豐富,還舉出了很多例子支持他的論點,喜歡運動的大家不容錯過。
19 仔認為,以商業管理角度來看,最重視 apple to apple analysis,即做任何比較時要用同一個東西比較才有意思。如果一天,某名運動員在新科技的跑道上,穿上新科技釘鞋打破保特的 100 米世界紀錄,這運動員真的跑得快過保特嗎?這是一個謎,平庸的我,只為挑戰自己而跑,不視世界紀錄為目標,所以選擇的跑鞋以舒適為主,不要新科技為重。
5 公里最佳時間:19 分 34 秒(27/11/2019 5 公里斧山運動場訓練)
10 公里最佳時間:42 分 59 秒(10/03/2019 10 公里河上鄉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