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日 (9 日)於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橫琴、前海開發建設方案。 (國務院新聞辦圖片)

不知是否要提升港人對中央政府信任程度,一個星期內,中央連續公布三個「重磅級」惠及港澳的措施 。

當中最被市場引頸以待的,是一拖再拖的跨境理財通,其實內容同之前的收集意見稿沒有太大出入。一樣是採用封閉式額度管理,每日1500億 ,安排基本上與股市互聯互通沒有太大出入。

當然對本港銀行來說,內地居民可以不用到港親身開戶,就可以買到理財產品,當然是一大商機,銀行已經急不及待放出數百款理財產品。不過話說回來,以100萬人民幣個人額度計算,其實很多內地富戶及專業投資者,一早已經在本港開設個人戶口,要購買理財產品也不是什麼難事。

反而不對等的,是本港投資者,如果要到內地買理財產品,仍然要規定親身到內地開戶,這樣就增添了中間一層麻煩,相信對本港投資者也不會有太大興趣。

跨境理財通要一拖再拖,最大原因一方面是擔心會做成走資,因此制度全程只會封閉式管理,同時中央亦擔心內地居民買了類似雷曼迷債的結構產品,日後做成的麻煩就不會只是經濟層面。

因此理財通在銷售方面,在「南向通」渠道是有嚴格規管,內地客須向銀行主動要求取得投資產品內容及簡介,銀行不可主動跨境提供,他們要親身到港銀在香港的分行,才可獲更多投資意見。

至於另外兩個大禮,反而值得更深入討論:《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將前海合作區總面積擴展大7倍,以加強深圳與香港合作;同時公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破天荒將橫琴島改為「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區域」。

時間要倒數至2012年,中央慶祝香港回歸15周年大禮、將位於深圳南山半島西部的前海,定位為深化港深融合的戰略平台,銳意成為泛珠三角的「曼克頓」。

本港百業幾乎同一時間響應中央號召,時至今日,滙豐、恒生、東亞、周大福等巨企已在前海開展業務,恒生稱已將珠三角逾40%員工及分行部署在前海。滙豐則已與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合資成立證券公司,為內地提供投資銀行及金融市場方案。內地互聯網巨擘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網絡科技公司,以及騰訊的電商業務亦放在前海。

不過隨著2019正式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前海定位在大灣區規劃中幾乎完全消失,早前部署到前海的銀行及企業,就像變成「棄子」一樣,日見夜見都是一幅幅圍了欄、但完全無動工跡象的空置地盤。

有內地網民就稱,每次開車經過前海自貿區,總感覺空嘮嘮的,沒有什麼人,也沒有什麼車,一棟寫字樓,起碼空了80%左右。吃飯的地方,商店什麼都沒有。取個名字叫深港合作區,但是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香港人來。沒有得到香港人的任何支持。

2018年,香港01更出了專題報道,直指「唯一為港而設的特區 我們用好前海了嗎?」其中作為前海地標的「港貨城」,門可羅雀,整個前海也不興旺,有人斷言「前海失敗了」。

按陳茂波說法,前海定位其實是香港的「錯位發展」,既有金融及科技,目標是可發揮中港資金通道,令香港更好發揮離岸人民幣中心作用,同時亦為專業界別提供更易的准入門檻。不過交通樞紐一直無法配合,令港人無意進駐,更遑論要以前海取代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定位。

今天中央將前海面積擴大七倍,希望重新放回大灣區規劃中,是否可以成功,我不知道,只知成功的金融中心建成,不是長官意志說了算,背後依靠的是資金融通,產權、資訊新聞及法治制度的保障,而在今天的香港正一步步被蠶食。

所以聽到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提到,《前海方案》有助香港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業的發展,認為前海合作區面積擴大,適用「港資港法港仲裁」的企業必然更多,心中只有失笑。

相比前海,中央發出有關橫琴規劃文件,當中橫琴合作區將由粵澳兩地政府合作管理;惟前海則由廣東省和深圳市領導,未有提及香港政府角色,有評論已經直指,反映是中央對澳門領導人信心、遠遠大於香港。

橫琴的「共治模式」,在一國兩制下是全新事物,不是簡單講能否不用「翻牆」上FB/IG 就有資訊流通,法制、個人權利以至出入自由到底跟從那一制?

此前一段時間,「澳門租借橫琴」之說曾廣泛流傳,但根據橫琴方案,這將不會發生,廣東與澳門將共管橫琴,北京要「全面加強合作區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

一些輿論直指這是一場「新一國兩制」實驗,ING大中華經濟師彭藹嬈的意見很有意義,她對BBC說:「澳門當然是『一國兩制』,但是橫琴這事情我們要很小心,橫琴並沒有『一國兩制』的成分。」

彭藹嬈的理解是,橫琴合作區將在大陸體制中加入澳門元素,「它現在就像是一個混合模式……生活上、工作上會讓你覺得很模糊 —— 你到底身處哪裏?—— 可是過了關就是過了關,所以當局有必要澄清具體法律適用會是怎麼樣」。

令人擔心的是,這種「新一國兩制」實驗,共治模式會否成為「二次回歸」的終極變奏?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已公開提出,要借鑑橫琴合作區方案,在前海、落馬洲河套等地的粵港合作中,實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模式。

特別是一旦當中央對管治班子已經失去信心,以國家安全可以成為全面管治的借口?

原文刊於財經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