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九龍仔街坊福利會有限公司與(圖右)九龍仔信福德堂有限公司(作者提供圖片)

地鐵站站名與所屬地區錯置早已為人熟知,如荔枝角站實際上位於長沙灣,而真正的荔枝角則鄰近美孚站。不諳地理的我,竟於導賞團的前期準備中,發掘到習以為常的地名之沿革 — 今日的石硤尾、九龍塘一帶,以前原來另有一個統稱。

事緣石硤尾「屋邨兒時回憶」社區導賞團的籌劃到了尾聲,主題、路線、內容已準備就緒,只欠團名。街坊導賞員不假思索就說出一個關鍵字,「九龍仔」。當我還在疑惑整條路線似乎沒有這個地方,其他導賞員便已點頭贊成。

街坊導賞員:「昔日的『九龍仔』,今天的『石硖尾』。」

原來「九龍仔」與「石硤尾」並非亳無關連,而是被其取代的「前任」— 九龍仔就是今天大家認知的石硤尾之前身;在地鐵站興建之前,附近一帶一直被居民稱作九龍仔。導賞員續補充道,若取名九龍仔必須強調「昔日」,因為今時今日九龍仔所指的範圍已大大縮減,僅是指九龍城與九龍塘之間的地區。

「大坑東、大坑西、南山邨、石硤尾……以前都叫九龍仔。」

回顧街坊共同設計的路線,當中每一處都確實曾被視為屬於九龍仔的範圍內。當時西至大坑東邨、南山邨、石硤尾一帶,東至九龍仔公園一帶均被稱為九龍仔,今日的「九龍塘」那時僅是九龍仔的一個小村落。九龍仔除了是整片大範圍領域的統稱,本身亦是一條村落的名字:九龍仔村 — 該村昔日位於對衡道與蘭開夏道一帶。至於當時「九龍仔」為何會成為通俗統稱,則尚待考證。有指清代《新安縣誌》已有九龍仔的記載,其範圍與俗稱所指相若,那麼到底是先有九龍仔村,或是先有九龍仔?

唯一肯定的是,九龍仔此名已漸成過去。隨著 1920 年代起九龍塘的發展和擴張,九龍仔被一分為二。1937 年香港政府劃出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半島為新九龍,並細分為四區,其中一區稱為「九龍塘」,奠定今日九龍塘範圍的基礎。及至 1970 年代末,香港地鐵九龍塘站、石硤尾站啟用,市民開始將站名喚成地區名稱,故逐步取代九龍仔的本名,令九龍仔縮減至現時的範圍。

現時,只有部分較年長的居民仍然叫大坑東邨及南山邨一帶作九龍仔;地名作為昔日生活片段之一部分,回憶大抵將隨年歲而褪色、淡忘、消逝。唯獨是實體存在的建築物名牌,能將存在過的名字與歷史暫且保存 — 聽街坊導賞員說,六、七十年代大坑東邨一帶仍沿用「九龍仔大坑東……」為地址(現時則是「九龍石硤尾……」),而現在位於大坑東邨的「九龍仔街坊福利會」便是見證。還有位於棠蔭街的福德古廟,仍由九龍仔信福德堂有限公司管理,名牌亦保存了九龍仔的地名。

地名與歷史考證小插曲

我之所以對九龍仔的名字饒有興趣,緣於導賞員在了解大坑西邨的興建背景時對當年火災的仔細追查。由於民間俗稱與官方的正式名字並未統一,不同年代、不同人所繪製的地圖亦對同一地方有不一樣的描摹,查證起歷史來亦需要多重考證、多番工夫。

她發現,網上流傳的資訊大多指大坑西邨原址燬於 1953 年的石硤尾大火,而余震宇則於《壹街一個故事/九龍篇 II》(頁 206-209)形容,是 1952 年 4 月 30 日的大坑西火災所致。但她於 1952 年的《香港年鑑》找尋「九龍仔或大坑西火災」不果,在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家 : 香港公屋四十五年》(頁 28)中〈寮屋火災〉一欄也同樣未見。最後終在《華僑日報》的報道證實,1952 年 4 月 30 日在大坑西位置確是有一場大火,而災情亦與余震宇的描述吻合。原來當時大坑東、大坑西一帶的官方名字乃「九龍塘村」,而官方紀錄亦為「九龍塘村寮屋大火」。

1952 年與九龍仔大火相關的新聞報道。(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

複雜而有趣的是,當我找出今昔的各種地圖作多方比對、交叉驗證,試圖配對昔日村落與今日的屋邨,時常受混淆而感到茫然 — 有些村落地名不變,只改指涉地點至鄰近位置;坊間對現址前身的說法眾說紛紜,尚需更多訪問、研究和考察。有指光民村寮屋區就是大坑西邨的前身,可是亦有說該處是今日的南山邨;亦有指昔日九龍塘村就是今日警察體育遊樂會位置,但若然火災確實於此發生,又是否有可能如上文所言,「燬了大坑西邨原址」?

諸多的問號雖未能即時一一解析,但想必與今昔村落所指涉的範圍大小不一有關,而如何定義村落版圖的大小亦與城市發展相關。就如今時今日窩仔街大坑東至石硤尾的路段,往昔根本不存在,而是人為的爆山開路。

話說回來,當年正正尚有多處土地和道路未開發 — 今日細分的各個屋邨,當時可能根本就是同一處;而即使有不同村落之分,民間依然習慣以「九龍仔」統稱之 — 我不禁聯想,那時的「社區」面貌又是怎樣的呢?居民怎樣定義所屬的社區範圍,街坊之間又會有何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