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欣賞,後回應
(編按:作者於網上分享正念與教練學的反思及心得,並結集成書出版。感謝作者讓立場新聞轉載部分文章。)
傳統父母覺得「我為妳好」,替孩子作決定,容易變成批評子女,子女失去自愛的能力。 施刑重罰,只會讓對方自卑,譬如罪犯從監牢釋放後,往往因為社會標籤而走回頭路,成為「慣犯」。唯獨清淨的愛,才能感化人;帶著愛的欣賞,最能鼓勵人心。
爸爸:7 歲女兒竟然要我買 Nike 鞋?亂花錢,怎能欣賞她?
華山:欣賞你渴望女兒愛惜金錢。7 歲不懂理財,正常嗎?
爸爸:其實也很正常,而且她的富貴同學,全都追求名牌。
華山:7 歲便懂得主動問爸爸意見,你覺得是否值得欣賞?
爸爸:是的,我實在應該欣賞她,我過去對她有太多批評。
華山:欣賞你願意看自己,如果你真心欣賞女兒,她會怎樣?
爸爸:去年我讚她聰明,她樂了整天。好,我今晚就欣賞她!
成功的溝通,就是「先處理情、後處理事」,包括三個原則:
1、先欣賞、後回應:具體欣賞,讓對方收到尊重,打開心窗。
2、先用心、後用腦:確定內心正向動機,才會開放謙卑溝通。
3、先尊重,再尊重:容許對方不同意我,兼容並蓄創造雙贏。
練習:
1、觀想一個想改善關係的人,先徵求允許:「我有些說話想跟妳說,現在方便嗎?」
2、具體欣賞,聚焦內在特質:「孩子,妳剛才洗碗很乾淨」,這就流於表面。相反:「爸爸欣賞妳負責任,講得出做得到,真是誠實可靠!」肯定內在特質,效果立竿見影。
3、具體欣賞,不要誇張:「孩子,妳是全世界最好的孩子」,這樣便會令孩子自大。
4、真誠給予回應,提出雙贏建議:「爸爸欣賞妳負責任,同時妳即時在網絡分享,還張貼我的照片,如果妳先問我同意,會否更尊重?如果能夠尊重別人,妳覺得怎樣?」
5、不懂欣賞別人,通常因為不懂欣賞自己。請每天具體欣賞自己,肯定自身努力。
作者 Facebook
Photo by Emotionary App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