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東南亞平均 40 萬人感染蝙蝠冠狀病毒 越南、柬埔寨、印尼風險最高
過去 20 年,只有兩種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人口中傳播,分別是 2003 年造成「沙士」疫情的 SARS-CoV,以及仍在蔓延、導致 COVID-19 疫情的 SARS-CoV-2 。最新刊於預印期刊網站 medRxiv 的研究警告,東南亞每年平均有 40 萬人可能感染與 SARS-CoV 相關、來自蝙蝠的冠狀病毒,只是病源溢出效應 (spillover) 未發展成可檢測到的疫症爆發。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新突發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王林發與生態健康聯盟總監、英國動物學家 Peter Dazak 領導的團隊繪製了 23 種已知攜帶與 SARS-CoV 相關冠狀病毒的蝙蝠物種棲息地詳細地圖,並將之與東南亞人類居住地的數據進行對比,以找出潛在感染熱點。
團隊發現東南亞近 5 億人生活在可能出現病源溢出效應的地區,這些地區包括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而中國華南地區、越南、柬埔寨以及印尼爪哇和其他島嶼的風險最高。
早前曾受世衛委派到武漢調查 COVID-19 起源的 Dazak 表示,地圖可通過改變高風險社區的行為和有針對性地進行監測,以更早發現新的冠狀病毒爆發,更可以幫助找到潛在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起源。
此前已有研究顯示,在 COVID-19 爆發前少數東南亞地區人口已有針對 SARS-CoV 相關冠狀病毒的抗體。團隊則將這些數據與人遇到蝙蝠頻率以及抗體在血液中保留多長時間的數據相結合,計算出該地區每年約有 40 萬未被發現的感染案例。
Daszak 解釋人類與蝙蝠的互動比想像的普遍得多,因為這些地區等人會在山洞開採蝙蝠糞、狩獵和吃蝙蝠。他補充,許多蝙蝠病毒可能無法人傳人,但「毫不懷疑」這些病毒導致的疾病會被誤診或從未被診斷。 Daszak 說:「緬甸農村農民不太可能因為有點咳嗽去診所求醫。」
不過,團隊無提到全球有多少人從事野味貿易,而且當蝙蝠冠狀病毒首先感染另一隻動物後,人類也可能會被間接感染。
無参與研究的加拿大沙省大學病毒學家 Angela Rasmussen 指,學界過去對人畜共患病外溢的頻率知之甚少,所以嚴重低估其危險性,研究令整個學界「大開眼界」。她又認為,雖然每年 40 萬個感染案例聽起來很多,但在一個可能有數十億隻蝙蝠和近 5 億人口的地區,實際比例並不高。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病毒學家 Vincent Munster 則對研究有保留,他指出研究模型關於抗體的數據僅包括數千人,而用於檢測抗體的分析很容易導致假陽性。不過,他認為現時的研究已很明確表明,幾乎所有來自野生動物的人畜共患病原體,外溢都比過去認知的更為頻繁。
來源:
Science, SARS-like viruses may jump from animals to peopl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times a year, 15 September 2021
報告:
Sánchez, C.A., Li, H.Y., Phelps, K.L. & et al. (2021). A strategy to assess spillover risk of bat SARS-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Southeast Asia. medRxiv 2021.09.09.21263359. doi: 10.1101/2021.09.09.21263359
文/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