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樂】《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 — 今宵多珍重
【文︰筆從心】
「生於斯,長於斯,感情所繫,書中都是圍繞生活日常的店鋪,原來故事就在身邊,街道的尋常風景,往往可見匠意之所在。我城遺美,難離難捨,想抱緊些,願能一一記錄。」疫情下香港人坐困愁城日漸乏悶,作者林曉敏遊走大街小巷,記錄了店鋪街道上人文的風景,用文字與相機記錄下來,將不同的點連成社區的面,呈現整個社區發展脈絡。《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收集了二十五間老店的故事,保留了我城昔日衣食住行的味道。香港人貪新又戀舊,透過閱讀這本攝影散文集,重新拾回我城的碎片。
大角咀永興祥砧板匠木老人
昔日,深水埗的涼茶鋪就如今天的咖啡店,供人聽歌消遣;報稅師爺吸引了小販、司機前來請教報稅事項,也有風塵女子掛念家鄉,找人代筆寫信等等。今天,咖啡店已變成時下文青熱愛的打卡熱點,報稅更是手機一鍵就能處理,只有老店留下以往舊香港的風景。大角咀中匯街的「永興祥砧板」,一租便是三十多年,幸業主未有大幅加租,尚留住這老鋪。創辦人曾吉戰後來港,在深水埗當了個木工,在木頭堆中一晃六十餘年,離世後兒子曾德華接棒。原始木頭在華叔的手中經歷浸軟、刨木、打磨、鏟平十多道工序,千錘百煉,外表堅硬,內裡柔情,可以卸開刀鋒的力道。以往家中砧板發霉,想換的時候不知道哪裡覓得好貨色,靠的就是鄰里間口耳相傳。數十年來永興祥砧板獨沽一味,腳踏實地賣紅杪木砧板。曾德華受了年華洗禮,現已六旬老人,造砧板卻後繼無人。
深水埗廣生表行幾經風雨
我城受到大時代洗禮,有人眷戀昔日時光,回到最愛的一天,往事卻只能回味。二十世紀初手錶矜貴,即使壞了亦依依不捨,想方設法把它修補過來,鐘錶維修及更換零件服務需求甚大,深水埗大埔道「廣生表行」便應運而生,由五十年代開業至今,相信老一輩也略有所聞。陸老闆在八十年代時承繼了前東主的店鋪,為街坊們維修機械錶、電子跳字錶、行針石英錶,精密的機件在老闆手裡,分毫不差,前來光顧的客人亦是惜物之人。
一路走來並不是順風順水,八九十年代的槍林彈雨,當時省港旗兵猖獗,光天化日持槍行劫時有發生,金行錶行這類售賣貴價消費品的商店更是賊人的目標,「廣生表行」也不能倖免。老職員譚生回想當年劫案猶有餘悸,曾有賊人走進店內連轟五槍,奪去十多隻勞力士。他也曾試過被偽裝顧客的賊人用牛肉刀劈向自己,險中要害成為刀下魂。店內數千件鐘錶存貨陪香港走過了高山低谷,凝結了舊日時光,滴滴答答卻是老店生命倒數的聲響。
今宵多珍重
林曉敏坦言,老店經歷了風雨數十載仍屹立不倒,絕非疫情或是租金就能輕易將其壓倒。麻雀雕刻、雀籠修理、活字印刷等這些傳統行業流逝,在時代的巨輪下日漸淘汰,行業式微已失去了大眾的需求,年輕人未必願意接棒,就算有志,市場萎縮亦難以經營。
夕陽行業,後繼無人。以粵東磁廠為例,師父們保留獨有的廣彩手藝,香港碩果僅存,傳至第三代戛然而止。雞公碗、紅玫瑰花頭色彩依舊,人面全非,昔日工廠全盛時期二千多人,現今只有數名老師傳仍能繪出傳統廣彩。或許,他們只能繼續歷史使命,不斷畫到退休前最後一夜,靜待時代變遷而逝去。有部份工藝嘗試將傳統手工轉化為藝術形式的創作,例如雀籠也可以成為展覽品,在絕處困境闖出一條路,前路即使不曾明朗,堅持下總有曙光,就算最終失敗收場,亦在眾人心裡留下痕跡。天下無不散筵席,今宵多珍重,聽日又另外一個樣。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