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網絡圖片)

總是有這樣的一些食物,與某些既定的概念牢牢掛鈎,諸如各種應節食物和其對應的節日,還有腸胃炎與白粥、豬腳薑與新生……

大概是由於不愛吃甜食,所以對我來說,與中秋節對應的食物不是月餅,反而是街市中出現的菱角、芋仔,以及生果檔中的碌柚,每次看到這個組合,那我就知道:中秋已近。

每年中秋夜,家人都會準備好不同的應節食品:月餅、柿、楊桃、碌柚、芋仔、菱角。其中芋仔和菱角總會被放在同一個碗中,堆起一座小山;而就如所有應節食品一樣,這座小山往往不會一晚就消失,往後幾天,它也會繼續存在,仿似要延續節日的氣氛。菱角與中秋的關係,也就是這樣寫定。

吃菱角是件簡單的事。

咬下兩邊突起的角,把剩下那近似四方體的菱角拿好,用手順著咬破的裂痕慢慢剝開,一下、轉動,一下、再轉動,把黑衣的硬殼拆下後,白色的菱角肉就會出現眼前。

但要吃到菱角,卻不如此簡單。

如何挑選好的菱角、如何煮、煮多久、煮好後有否後續的處理?這些我以往不用多想的問題,都因為疫情的緣故而被推到我眼前;站在街市檔口躊躇的當刻,我才發現自己其實沒有資格取笑那些看見原條三文魚而好奇何以不是橙色的小孩子,因為在被寵壞的層面,我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雖然如此,還是硬著頭皮,在街市檔仔買下菱角,又驚又喜地回家,然後按著媽媽口傳的「心法」將菱角煮熟。一輪功夫過後,總算得出一碗像樣的菱角,順手拈起一個,咬開、吞下;嗯,是這味道了。

味覺的滿足當然不可能彌補離散的傷感,特別是在中秋這個象徵團圓的時節,離、別二字讀來,特別令人心酸,但想起其他更大、更痛苦的離散,我所經歷的,不過是無病呻吟而已。

那就借這小小的菱角,祝願各位在平安健康的同時,也能保有稜角。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 /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