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度戰前工厰設計

上篇文章提到厘份, 正好講講同年代, 業務也是跨越二戰前後的另一位外籍建築師巴士度 (Antonio Hermenegildo de Senna Fernandes Basto 1894-1979)。簡稱 A.H. Basto。 

巴士度和厘份於1922-1937是 Raven and Basto 事務所的合多夥人, 兩人雖然1938年後分道揚鑣, 但巴士度的職業生涯仍算活躍。在戰前他的出品數量不少, 均是比較大眾化項目,例如唐樓、洋樓、工厰等等。

巴士度戰前工厰設計

原是葡藉的巴士度在澳門已是三代望族 (澳門有一條巴士度街冠名其家族)。除了A.H. 外, 他兄長 Carlos Henrique (C.H. Basto) 也是出名的建築師, 弟弟 Roberto Alexandre (R.A. Basto) 則是港大畢業的醫生, 哥哥在二戰時被指作英軍間諜, 利用橋牌中的述語傳遞訊息, 結果被日軍處死。

A.H. Basto 在1952和1959年分別為西環聖類斯中學及筲箕灣的慈幼中學進行擴建。兩所慈幼會學校都在不規則地帶及山坡斜路上興建, 在未有標准化年代, 這些學校設計給予建築師更大考驗及發揮空間, 結果因此往往更有趣。此外,薄扶林的聖安多尼堂也是巴士度作品。據悉很多戰後的圓角唐樓均由巴士度負責, 圓角樓近年受到追捧, 他的名字也重新出土, 為人所認識。

聖類斯中學
慈幼中學

A.H.雖然是澳門土生葡人, 但為了工作便利而在二十年代歸化英籍, 並加入皇家英國建築師學會 (RIBA)。葡籍社區關系在香港一向緊密, 開埠之初便成立西洋會館 (Club Lusitano)。但無可否認, 一般葡籍人士在商界的機遇待遇和英籍並不相稱, 往往只能到達中遊職位, 所以上代特別鼓勵後輩專注在專業領域發展。同樣地,巴士度的顧客業主們也沒有傳統的英資洋行大戶,但在華洋雜處的社會還是遊刃有餘。畢竟,在五、六十年代香港,外籍建築師仍有優勢,固此巴士度的工作還能接踵而來。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其實建築師業內已有不少葡籍人士擔任公司及政府高層了。

薄扶林聖安多尼堂

近年來,有關澳門土生葡人的風俗生活,甚至飲食文化漸受注重。雖然不少後代已散居世界,但仍努力於學術研究,著書立説,盡力保存自己歷史,值得敬佩。

Photo source: Hong Kong and Far East Builder

補充一下:

香港戰前的建築師來自世界各地,英國固然有之,但也有意大利、比利時、瑞士、法國、俄羅斯人身影。的而且確是有容乃大,海納百川的地方。

作者 Facebook